吴悦石@文
潘家园古玩旧货市场,是北京人眼下一项时髦的去处。记得古玩城和潘家园过去是一片荒地,初始时用围墙封出四至,练摊的货主们则架起一块床板,上面摆放叫卖的东西,以瓷器和杂项居多,其中有不乏真品。这个市场开市不久,就有摊主到景德镇包下小窑烧制明清官窑瓷,今日都已不同凡响。
现在逛潘家园,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还有很多东洋和西洋人。摊上摆放的基本上是新货,和“古玩旧货市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故而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别号“新加坡”,音译为“新、假、破”。不过,偌大的潘家园还是可以发现几个摊有旧货,偶然还可以发现三代珍品,这真的需要自己好好地炼就一双法眼。
从书画、瓷器、玉器、青铜器、漆器到文玩杂项,门类众多,眼花缭乱。如何识别是收藏者的必修课,也是最受困扰的一件事。时下随着收藏热升温,收藏市场蓬勃发展,交易额数以亿计,各种鉴赏类图书也已成最赚钱的热门读物。
许多读了这类书就匆匆地下海了,结果以失望收场。令人奇怪的是,买来的东西和书上说的一模一样,为什么是假的呢?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做假者也是按照书上说的各种特点去仿制。
其实鉴赏并不难,比如,我们在生活中最少可以识别三十至五十位朋友的声音、特点或笔迹,每当拿起电话只要是熟人,一声“喂”,就立即知道对方是谁。声音识别应该比实物识别还难,为什么大家都能分辨?因为熟,因为有积累,因为无意之中你深谙对方的音容笑貌;不在形式上的积累,而是感觉上的知性体验的反映。这样的感觉,是无形的、真切的、精准的。生活是这样,鉴赏也应该是这样,这也说明每一个人都有鉴赏的天份,只是放在不同的选择而已。俗话说“熟能生巧”,在读书之后,多去博物馆,研究观赏心仪的宝器,和它做亲密的接触,像朋友一样,你就会拥有一又洞穿真伪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