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记者/孟静
“只有把社区医院建好了,大家就不会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去排队了,花钱也少了。恐怕最近几年发展的重点一个是农村,一个是社区。”在2006年3月3日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开幕式上,卫生部部长高强表示,社区医院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基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社区医疗卫生管理,是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和有益探索。但具体如何实施?如何管理?如何细化?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近日走访了复兴医院信息中心主任宋炎。 网络连进26病区
复兴医院成立于195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级综合医院。在国内具有领先的宫腹腔镜诊疗技术、高水准的神经外科人才;在北京市,打造了一支妇产科、神经内外科、心血管内科、心胸外科、普外科的乳腺疾病微创中心、肾内科、ICU、影像科等多学科的知名专家队伍。最具特色的是其高知名度的复兴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复兴社区卫生服务自1995年启动以来以复兴医院(三级医院)为依托、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覆盖月坛社区13万人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复兴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也同样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时期,据宋主任介绍,复兴医院的信息化从1994年底开始筹划信息化——建设HIS系统。在此之前,复兴医院的管理比较分散,没有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为临床和科研服务。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医院的一位老专家研究一个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课题,需要对采集的病历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开始使用人工统计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后来再用计算器算,算了一个多月,都没算对。最后通过计算机程序进行统计,一分钟就统计出来了正确结果,该课题荣获了西城区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用计算机得到了好处,医院也开始逐步认识到了计算机的重要。1994年底,开始进行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论证,并做了一个整体的设计方案,搭建了信息平台。经过半年的系统开发,于1995年7月1日正式运行了包括住院处、护士站、药房和收费处在内的几个子系统,当时使用的还是DOS系统。经过两年多的调试、磨合,1997年,系统得到了各方面专家的认可。从当时来看,住院病人的费用信息实现了网络化管理。单就直接将网络接到病区,并且一接就是26个病区来看,复兴医院是北京市第一家。
2000年,医院对DOS系统进行了升级,且系统也进一步扩大了功能,从对住院病人的管理发展到了对门诊病人的管理。2001年,系统由DOS升级到了WINDOWS操作平台。此时,考虑到医院的内部核算(各方面的收入),统计功能也逐渐进入了系统,并且包括卫生局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的网报,也连到了系统上。另外,医保的管理功能也在这个时候逐渐嵌入了系统。医保的“杀入”,给HIS系统增加了不少的工作量。因为不单纯是看病,还包括了医保付费,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积极考虑通过信息系统来配合医保管理,系统增加了包括监控、统计、提示等功能,大大方便了护士录入医嘱的准确性。而查询系统的逐步完善,也方便了医生的用药查询。由于复兴医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医保管理工作,保证了管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北京市医保中心于2005年组织16家医院来复兴医院参观,充分学习借鉴信息系统如何配合医疗保险工作进行管理的经验。这个管理监控系统是复兴医院信息化建设中较具特色的一个模块,是由医院自主研发的,可以实时监控各科的费用发生情况,包括现在的药品比例、平均住院费用等信息。此外,通过另一个较有特色的医院感染管理模块,可以监控医院感染发生的情况,包括术后感染、药敏感染和检验感染等信息。医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直接从系统中获取病人的信息,观测病人的药敏情况,再根据监控的指标,利用计算机对各数据进行分析,这样就解决了原来的手工记录带来的不便,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医院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问诊系统中,医生诊疗的信息没有得到收集,导致了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医院现在正在电子病历方面做一些工作,试图将HIS系统从以财务流为中心的管理逐步转到以疾病流为中心,做到“以人为本”。 造福“13万”
宋主任接着介绍了关于社区医疗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社区医院的概念提出时间不长,社区医院强调的是通过将医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达到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这也给信息化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在地理上分散并且独立的数据如何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这成了医疗信息化建设的一个新难点。复兴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和其下管辖的十个社区卫生站,覆盖了西城区13万人口的医疗保健工作。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就诊信息以及复兴医院患者的门诊及住院就诊信息虽然都是通过计算机管理的,但却是分别依靠相对独立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现阶段,最后的数据仍需依靠人工进行汇总和整合,增加了工作的重复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下一步工作的方向。医院与社区医疗的建设更需要信息技术作为支撑。
卫生部提倡的“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是未来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方向。社区医院作为百姓身边的医疗机构,肩负着满足社区百姓基本医疗需求的重任。同时,作为整个国家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它还要完成疾病监控等任务。其实,感冒、咳嗽没有必要去大医院,社区医院完全可以很好的治疗。而大医院的专家们就能够腾出更多时间来研究一些疑难杂症。现在,复兴医院要逐步往“双向转诊”发展。提倡先在社区看,社区医院解决不了的才过来门诊,门诊解决不了的再住院治。且病人恢复期的指导也可以不在大医院住院而完全可以交给社区医院的医生。复兴医院在双向转诊方面做的很出色。社区医疗是集预防、保健、治疗、康复、计划生育、健康教育六位于一体的医疗服务体系。实际上,医疗只是一方面,就从复兴的社区医院所进行的双向转诊来看,社区发现疑难病症可以直接转到复兴医院的门诊,也可以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到复兴医院的住院部。由于社区医院和复兴医院实际上是一个医院系统,所以通过信息化,将包括病人的化验单、检查结果等信息实现共享。在社区做的化验或各项检查在医院同样适用,而不必重复再做,省去了很多步骤和麻烦,所以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这样,对于医院本身来说,在内部,信息资源可以整合共享;在外部,也可以为医院覆盖区域内的患者提供了方便就诊。这种双向转诊是以数据和系统的联通为基础的,因此对数据和系统的标准化程度要求也比较高。宋主任强调说,下一步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将倾向于对医疗数据的规范化和相关内部标准的制定上。 “环路”惠社区
在采访的最后,宋主任也畅谈了自己对医院信息化助力社区医疗建设的想法。通过网络,切实将医院和社区连接成一个环路,在社区发现疑难病等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通过转诊转到医院的门诊或住院进行治疗,康复期再转回社区。随着电子病历系统的跟进,实现病人在社区的就诊信息和在医院的门诊或住院的诊治信息的共享,并且医生可以适时调阅查看。因为纸质的病历毕竟不如电子病历这么方便,而病人自己的描述也很有限,电子病历的使用会给诊治带来很大的帮助。
复兴医院还有一个设想是对社区15岁以上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全面建立以健康为核心,贯穿到人的整个生命周期。通过定期的回访来了解某一个区域居民的健康状况,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进而了解某一年龄层中哪些是多发病症,并对多发病进行重点监控,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的收集,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并为信息综合提供可能。这样,不仅对于复兴医院相关医学资料的备份有可能得到升级,并且对区域卫生的管理也是意义非凡的。
由宋主任介绍的复兴医院将来建设社区医院的想法,结合“小病进社区、大病上医院,大病出了院再回社区”的规划思路,记者相信,将来复兴医院管辖下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一定会在三个方面体现出独特的优势:一方面能够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一些医疗设备终端,将医疗及延伸服务引入家庭、个人,最大程度地体现这些服务的及时性、随时性、交互性,使居民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可充分地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第二,以便捷和标准的方法收集病人数据,并通过电子病历与上级医院互联互通,达到病人数据的共享,为下一步的诊疗提供帮助;第三,支持与其他远程系统如电子图书馆之间的传输功能,利用数据作预防性研究,并及时发现病例。
我们都知道,数字化的医院是把最先进的IT技术充分应用于医疗卫生行业,其核心是围绕着每一个享受医疗服务的人,将整个社会的医疗卫生资源和各种医疗服务,如医院、专家、社区医疗等连接在一起,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提高整个社会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复兴医院的社区化医疗服务建设,使得社区里的每一位居民都真正享受到了数字化医院给他们带来的便捷。
(刊载于2006年9月5日中国信息化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