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一系列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昭示着中国专利的“硬伤”:数量多,质量差,专利竞争力堪忧。
编者按:DVD、MP3、手机、液晶电视……眼看着这些技术附加值较高的行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兴盛,但一个个缓慢成长的中国企业却又受困于高昂专利费用,最终被迫倒下。“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仿佛许多中国企业约定好了要多印证几次这句名言似的,一个个行业竞相跟随着栽进了“专利陷阱”;一个个曾经风云一时的“民族品牌”则摇身成了“贴牌工厂”,让人不能不质疑:“专利门”真的就成了中国企业迈不过去的门槛?
“下个月又该交专利费了。”陈老板一边念叨着一边给财务打电话,“账上有多少钱?……上季度的货款不是结了么,刨去材料费和渠道分成都给S那边打过去……不够?不够就先从原材料的账上挪一部分。别管下个月还开不开工了,这么赔下去还不如关门算了。”
陈老板是中国南方一家电子仪器厂的厂长,而S则是掌握着他们厂所生产的电子仪器核心技术专利所有权的外资企业。其实陈老板厂里生产的产品技术并不复杂,建厂时就是几个工人拆了个成品照猫画虎的干起来的。由于成本低廉,产品的销路一直不错。厂子从几十人的小作坊发展到了几百人的流水线,在业内也逐渐有了些小名气。可好景不长,市场的迅速扩大,引起了国外的专利产权所有者的重视,业内几个大品牌被诉侵权后,专利费用成了卡住陈老板他们喉咙的绞索。
“现在行里的厂子要么倒了,要么在给那些国外品牌做代工,本来竞争就激烈,一个专利费能占到产品售价的30%甚至更多,你说这个活儿还能干么?”陈老板的工厂已经搬到了成本相对低廉的小城镇,提起工厂前景他的脸上满是苦涩。
数量多、质量差
中国专利“硬伤”累累
当中国变成世界的制造基地,当中国的企业要出海,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将令这些企业举步维艰。
“去商场看看,从家用电器到手表、手机,包装盒上写的不是美国进口,就是德国技术,全都是外国人的专利,中国那么多科研经费都哪去了?自己的技术在哪里?”提起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心急者大有人在。陈老板就和记者抱怨过,一听说要收专利费,他就考虑过工厂转型,但考察了半天市场,发现大多数行业都躲不过专利这道坎儿,“中国可是十大文明古国啊,是四大发明的后人,现在怎么就会跟着别人跑呢?”
改革开放25年了,中国有13亿人口……似乎哪一个条件都与专利小国的现实不符。业内人士分析:“首先是整体投入不足。一般国外的科技投入会占到GDP的3%左右,而在中国还不到1%;其次是缺乏产业基础。国外专利很多是在核心技术产业基础上的再次创新,而我们的起点太低,产业的聚集效应没有形成。”中国加入WTO已经5年了,当中国变成世界的制造基地,当中国的企业要出海,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失,将带给中国企业什么样的命运?
数据显示:目前,国资委监管的166家中央企业,平均每家累计申请专利226件,不及国外一些大企业年均申请量的1/5;上海32万多家企业,申请过专利的不足3.5%,累计申请专利在10件以上的仅占其中的10%;北京中关村园区1.4万多家企业中,申请专利的仅占12%。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中国生产的手机、计算机、数控机床售价的20%至40%支付给了国外专利持有者;加入WTO以来,从DVD、彩电、摩托车,到数码相机、MP3芯片、汽车和电信设备,中国企业因知识产权纠纷引发的经济赔偿累计超过10亿美元。
沉重的代价敲醒了不少企业主的头脑,但真正把专利研发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且进行大手笔投入的中国企业仍屈指可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调查中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很多企业处在有“制造”无“创造”、有“产权”无“知识”的状态一些企业甚至靠仿造和假冒生存。这些都昭示着中国专利的“硬伤”:数量多,质量差,专利竞争力堪忧。
实际转化率不足20%
沉睡专利期待唤醒
“每年国家光给我们研究所的经费就有好几亿元,10年之内,能真正实行转化的也就5%,95%还锁在保险柜里呢。”
水陆两用的公共交通工具、能飞的轿车……别奇怪,这些专利确实已经有人向专利局进行了申报,而且从理论和技术角度都有实现的可能,但这类听上去甚是神奇的专利往往需要昂贵的成本,即便真正申请下来却未必有厂家愿意投产。
中国自1985年实施《专利法》以来,到今年6月专利申请量突破300万件。但这些庞大的数字,很少给这些专利发明人带来真金白银,相反,很多民间专利发明人花光了积蓄,甚至卖房借钱搞研究。一些民间专利发明人感叹:专利转化太难了。
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他们详尽地解释了民间专利(非职务发明)转化艰难的原因。首先,草根专利质量较低、“含金量”不高,其专利转化的价值不大。其次,中国尚未建立支持民间专利转化的资金、政策、组织体系,民间专利发明人获取资金的渠道少。此外,中国专利中介组织不成熟,有的专利中介组织甚至是“骗子”。最后,一些民间专利发明人以执著的精神发明了专利,但同时他们的执著在面对市场经济的讨价还价中,往往显出不够灵活和务实的一面。
有资料显示,中国目前科技人力资源总量3200万人,研发人员105万人,分别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国家投入的科研经费,“十五”前4年的总量就达到了3590亿元,年均增长17.45%,今年的科技投入高达716亿元,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可如此之大的投入,换来的却是令人尴尬的“成果”。教育部调查表明,中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难怪一位科学院院士曾痛心疾首地表示:“每年国家光给我们研究所的经费就有好几亿元,10年之内,能真正实行转化的也就5%,95%还锁在保险柜里呢!”
一方面大量研究成果找不到出路,一方面缺乏技术的企业找不到新技术成果,“眼睛都瞪圆了,在那里急得嗷嗷叫”。让人不得不产生“那么多科研成果究竟有多少算得上真正成果?”“科研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之类的疑问。
科技与经济脱离,也许是一个还能说通的解答。现任辽宁省科技厅厅长的赵明鹏博士曾在权威媒体上提出,他在德国留学的几年间,从未听说过“科技成果转化”一词,因为科研人员的研发,从一开始就是根据社会需要进行的,分“今天技术”的完善和“明天技术”的需要两个部分,在知道了最终研究成果是什么之后进行的研究,自然不会和市场脱节。而在中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56%,大中型工业企业只占0.71%,在全国2万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1998年至2003年,中国企业占国内专利申请总量不到30%,全国有99%的企业从未申请过专利。
内忧外患法规不严
“DVD劫”还要上演多少次
如果不把专利池弄清楚,不把跨国公司的联合定价搞清楚,那么今后一些关键产业都有可能像DVD产业一样崩溃掉。
2006年8月17日,北京银谷大厦11层大厅,正在审理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教授张平请求判定飞利浦DVD某项专利权无效的案件。这是一场颇有胜算的诉讼,但是张平教授却无法掩饰他内心的失望。“中国DVD产业已经垮掉了。”张平教授痛心地说。而更令张平担忧的是,她不知道,谁会是下一个。
中国DVD产业已经垮掉,在业内是一个毋庸置疑的话题。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05年1至9月份,作为中国DVD出口领头军的广东省共出口DVD8060万台,其中以贴牌形式为国外品牌做加工贸易的产品出口台数为7653万台,占出口总量的95%。中国的DVD产量占全球市场的80%左右,然而,中国中国生产的品牌实际上已经全军覆没。
张平所请求的无效专利,对应的飞利浦技术在德国的专利已经被一审宣判无效,目前正在二审诉讼阶段。此外,这个技术专利在美国也引起了争议。张平表示,DVD专利池里鱼目混珠、真真假假,拥有专利的跨国企业故意把不必要的专利纳入专利池的联合许可,滥用专利。她承认,专利池包括无效专利和有效专利其实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不给中国企业明示,中国企业完全蒙在鼓里,这就是很大的问题。企业认为专利池收费天经地义,实际上,专利池里有很多是无效专利。”
辨认无效专利固然是降低专利费用的一种方式,但据业内人士表示,由于专利池内所有专利加起来要3000多项,一个专利无效的话,对所要缴纳的专利费用没有影响,如果一个个去梳理,成本太大。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专利收费方面难以反抗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跨国公司事先与中国企业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专利授权方和企业签订专利不质疑条款,企业不能对其专利质疑。跨国公司一般会联合起来对专利授权进行联合定价,他们掌握了一套很完善的机制来运作,与中国企业形成了力量悬殊的强弱对比。所以,张平认为如果没有人把其中不合理的部分挑明,那么这个事情就永远不见天日,游戏规则就永远被跨国公司控制着。
DVD产业已经垮掉了,不过接踵而来的是,中国马上就要面临MP3、MP4的许可,数字电视的许可,以及3G标准的许可,这些许可都会涉及到专利池收费问题。“如果不把专利池弄清楚,不把跨国公司的联合定价搞清楚,那么后面这些关键的产业都有可能像DVD产业一样崩溃掉。”国内一位顶尖的知识产权专家说。
专利·江湖(链接)
一座高山,一处低岩,一道新泉,一株古松,一炉红火,一壶绿茶,一位老人,一个少年。
“在江湖中混的众厂商们克敌制胜最重要的武器是什么?”少年问老人:“是不是凭一个厂商的自身信誉?”
“以前也许是,现在却不是了。”
“为什么?”
“国外企业的种种产品缺陷问题曝光,国内包括手机、MP3等诸多行业的整体混乱,现在的消费者早已经对这些麻木了。”老人黯然叹息:“何况现在公关危机日益盛行,在如今的企业看来,信誉危机早已经不是什么致命的打击了。”
少年仰望高山,山巅白云悠悠。
“现在世上厂商们最重要的武器是什么?”少年又问老人:“是不是一个企业的品牌效应?”“不是,现在各个行业的厂商太多了,品牌也太多了。”
“是不是产品价格?很多国内厂商都说低价格才是王道!”
“不是,你没见现在江湖上最得意的还是那些国外企业?”
“是不是一个产品的外观?现在的产品都讲究设计个性化,要时髦,要好看。”
“不是,外观固然重要,但内涵更重要。”
“是不是产品功能的多样化,就像现在正慢慢蚕食着MP3以及数码相机的娱乐手机?”
“也不是,功能的多样化同时也是意味着高价格,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并不是必需的。”
“我想起来了。”少年说得极有把握:“是渠道,一定是产品的销售渠道。就像现在只手遮天的国美永乐,哪家供应商敢不给他们面子!”
“也不是,”老人道:“你说的这些虽然都很重要,却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专利。”
“专利?”少年惊奇,“当今江湖最重要的武器是专利?”
“是的,很多时候一个专利就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