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顾萌
2005年,是Intel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二十个年头,自从1985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作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Intel不仅在全世界推动了计算机和互联网业的革命,也见证并推动了中国IT业和通讯产业的飞速发展。
通过与国内业者的全方位合作,Intel是中国IT产业的基础推动者。事实证明,中国IT市场近年来成长远远高于美国。在如此高成长速度的背后,Intel的直接投资与技术分享等方面都提供了支撑。
从技术研发、芯片测试与封装到教育创新计划,Intel全方位地参与并分享中国IT产业发展,培训中国的IT人才,不断把最新的产品、技术和理念带到中国市场。实际上,Intel在华不仅仅推动了IT技术的发展,营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时代的产业生态环境,而且其影响远远超出了IT产业本身。
产业推动:中国IT业的支持者
虽然Intel1971年就向世界提供了第一个微处理器,但业界公认,从一个中小企业成长为跨国的芯片巨人,Intel是从1991年开始飞跃的。
1991年,Intel启动“Intel Inside”计划,这一品牌推广计划已经成为教科书中的经典。Intel第一次,打破电脑配件制造商只和电脑制造商沟通的传统,直接和消费者沟通。
身为IT业上游的厂商,Intel通过“Intel Inside”计划对下游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中国新生的电脑厂商也因此得益。此前国内电脑厂商的起步均以代理国际品牌电脑为主,1994年,联想成立自己的微机事业部,从那时起,联想、方正、TCL等一大批中国本土电脑厂商的崛起都离不开Intel的鼎力支持。
在国外厂商在华销售过时电脑的时代,Intel经过讨论后决定,中国不是垃圾站,不能把过时的技术扔到中国来。Intel自此一直坚持这一原则,不断地将世界上最新的技术和产品带入中国,并借此不断提升本地IT产业发展环境,推动完善中国本土IT产业生态圈。
“支持和推动中国IT产业的发展”乃Intel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Intel不仅提供与全球技术同步的芯片,而且在广告等市场推广上给予了巨额的资金支持。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电脑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还太过陌生,Intel在中国掀起了大规模的电脑营销和推广行动:举办中国第一届计算机教育大奖赛、资助中国组队参加国际计算机奥林匹克比赛、在城市“电子一条街”上举办家用电脑合家欢活动、培养中国最早的IT经销商等活动如火如荼。
Intel也积极帮助国内软件产业的发展。Intel为国内软件公司与国际搭桥接轨,曾把137家美国、欧洲和亚太区的软件开发商请到国内,进行面对面的研讨。Intel还选择一些优秀的软件项目,帮助其走向市场。
Intel和国内厂商还在技术研发方面开展合作,并分享在公司管理,产品定位和生产制造等其他方面的经验,建立了深厚的合作伙伴关系。
借助Intel的扶持,国内的IT企业,尤其是硬件企业迅速成长,联想到今天更是成为了全球性的电脑厂商。不过,Intel扶植本土企业,推动电脑普及的战略没有停止。2005年,Intel更是与黑龙江、湖北、山西、山东四省签署合作备忘录,开展电脑普及计划项目。
此项电脑普及计划包括两方面内容:由政府牵头,双方共同努力提高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重要性的认识,普及个人电脑使用率,提高个人电脑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提高社会信息化水平;Intel与当地的一家PC厂商开展紧密合作,“以保证组装、制造价优质高的计算机,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Intel计划将来在十个省市开展类似的合作。
Intel中国区总经理赖一龙说:“政府主动联系我们,而我们将扮演顾问的角色,帮助省政府把当地的信息产业、主要的渠道、伙伴都综合起来,与政府配合推广普及电脑以及信息化。”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孙志恒也认为:“和Intel这样的世界领先公司合作,将为我们当地的信息产业发展提供机会。”
不可否认,Intel对中国IT产业的支持是出于其自身拓展市场的需要,但客观上来说,Intel的支持同时也是中国IT产业的重要推动力量。
根植中国:日趋本土化的跨国公司
在中国建立和加强生产制造和研发,并且不断发展壮大在中国的本地团队,这也是Intel在华发展的重要战略。
早在1995年,Intel就分别在北大、清华等数所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Intel提供最先进的设备和科研合作经费,帮助这些高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此后,Intel相继在中国设立了一系列研究机构,包括Intel(中国)研究中心、Intel中国软件实验室(上海)、Intel互联网交换架构(IntelIXA)开发中心,以及应用解决方案中心。位于北京的Intel(中国)研究中心,是Intel全球研发网络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Intel支持国内学者到Intel的研究中心和研究室进行合作研究和开发;并在大学中设立奖学金,激励优秀学生。2002年,Intel又在深圳成立Intel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该中心面向中国计算和通信行业的OEM与ODM厂商,旨在满足他们对世界一流设计与校验服务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客户开发更出色的产品。
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的同时,Intel在中国开始本土化生产和制造。曾任Intel中国区总裁的简睿杰说:“首先我们在中国建立销售渠道,然后发展科研力量。为此,我们在上海等地逐步建立研发中心和工厂。”
1995年,Intel在上海浦东开始建设第一家世界一流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厂,是当时国内IT行业最大的一个项目,Intel并不断在上海的工厂追加投资,目前员工超过3000人。
迄今为止,Intel在上海设有投资近5亿美元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为快闪存储器、芯片组和奔腾4处理器提供基于0.13微米工艺的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开发高级闪存工艺,并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处理器产品。
截至2004年,Intel公司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累计出口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成为上海价值最高的出口基地之一。Intel也因此被上海市政府连续多年评为“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创汇和高营业额生产企业”。上海市的官员表示,随着与Intel工厂配套的上下游企业越来越多地在上海设立工厂,外高桥地区很快就发展起来。
即使是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放缓的时候,Intel依然增加了在华研发、制造的投入。2005年,Intel在成都建立的工厂投产,用于封装和测试Intel半导体产品。Intel成都工厂为Intel现有的全球半导体工厂网络的一部分,而这也代表了Intel对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鼎力支持。正如Intel董事长贝瑞特强调:“Intel在成都的投资是Intel在中国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这一项目将会为成都和中国带来Intel最新的产品和封装测试加工技术,也表明Intel在中国西部有效开展业务能力的信心不断地增加,同时还证明了Intel对技术领先、客户响应和卓越运营的全球承诺。”
Intel还不断地发展在中国的本地团队。在进入中国初期,Intel中国的大部分人员是从国外派驻到中国的。Intel很快就进行了本地员工的培训,其在上海工厂管理层的本地化是一个很好的范例。Intel在一年半时间把在上海工厂外派人员从97位减少到6位,在工厂建立一年半之后,Intel则把中层管理人员全部换成了本地员工,这也是在外资企业进行本地化最快的一个范例。
Intel不仅培训国内研发人员的技术水平,还在中国进行了“生产能力培训项目”。通过该培训项目,Intel把自己在生产制造中的一些管理经验和对整个生产流程的运作经验传授给中国的IT厂商。
管理输出:独特的历史角色
对中国企业来说,Intel之所以是Intel,不仅是因为它是全球IT业巨头,而且因为它在高速发展中形成的Intel管理文化。Intel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成长,如何能做到“高速成长,却毫不混乱”?Intel的管理给了中国企业诸多的借鉴和灵感。
有人曾评价说:“Intel身体力行的管理学,大幅度改写了二十世纪企管教科书的定律。”时至今日,Intel老总的管理名言,以及Intel内部的一些管理规则,如“摩尔定律”、“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建设性对抗”等,已经被中国企业家们,尤其是IT业者奉为圭臬。《我看Intel》、《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高产出的管理》等经典著作更是摆在中国企业家案头的显著位置。从葛鲁夫到贝瑞特,Intel老总的一言一行都被中国同行仔细研究。
Intel对中国生产的业的支持绝不只是产业技术的进步,中国企业在与Intel合作的20个年头里,从Intel企业经营里学到了管理之道,正是这样的收获使得Intel在中国科技产业发展中充当了独特的历史角色。
在中国企业界,Intel的高效能管理法则已到耳熟能详的地步,下列法则对于中国企业人来说几乎能够脱口而出—
战略转折点:当产业环境出现变化时,公司会出现资源不协调甚至混乱,如果企业能克服这个挑战,就能产生新一轮成长,反之只有向下沉沦。格鲁夫认为“战略转折点”没有明确的时间点,不可捉摸,只有征兆,却直接影响了企业未来成败。
惶者生存论:在中国被译为“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只有危机感才能生存,公司要生存就要不断地发现潜在的危机。葛鲁夫说“看不到未来,看不清未来的发展让人最担心,错过一些机会就会让我们丢失了发展的能力。”
建设性对抗:每个人根据自己的专业表达意见,办公室里只有真理争议而没有政治问题,就是“建设性冲突”的内涵。这样的管理准则要求大家把所有问题都公开在会议桌上争辩,通过充分讨论来理清问题真相。
产业生态圈:由于产业链中分工不同,专长不同,即使行业领导者也不可能独立地完成整个产业中的所有创新,它必须与整个产业中的互补企业建立广泛的合作联盟关系,并尽可能为互补企业创造发展的空间,共同将蛋糕做大,使每一个成员都获得利益。
平台式竞争:“平台竞争”是最高层次的竞争。在这个层次的竞争者们意图通过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然后以此为基础,其他企业独立生产互为补充的产品部件,并通过企业间的相互协作以一个整体的形式出现在市场竞争中。在平台竞争环境下,作为平台领导得,仅仅掌握部分核心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怎样参与、引导、管理一个行业标准的平台。其中非常关键的一点是其能否平衡平台中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达到平衡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这涉及到技术路线、组织决策等各种复杂的技能。
参与式决策:在十倍速时代的高科技产业里,加快决策是首要任务。在格鲁夫眼中,决策并不是高层的独有权,中层主管是公司最宝贵也最容易被忽略的阶层,他们有必要参与决策。
高效率产出:Intel对于“产出”的观念很简单,在预定时间内,以可接受的品质,以可能最低的成本,按顾客需求制造及提供产品。葛鲁夫强调“管理杠杆率”,用各种可能的方式加强管理活动,经理人更应该思考及量化每一天工作的优先顺序、实现方式。
简单出效率:唯有简单化,才能让决策快而且明确。Intel的领导是一种“极简主义”领导者用清楚简单的指令,推动全球组织的运作。
IT业的发展瞬息万变,高成长也高风险,如何能保持基业常青,Intel提供的管理之道可谓中国企业取之不尽的宝藏。
扶持教育:放眼未来的企业公民
在Intel的企业文化里有一条始终不变的原则,即:无论Intel在世界上那个国家开展业务,Intel都要成为当地社区建设的积极贡献者,以树立并巩固公司在全球的优秀企业公民的形象。
在中国Intel也坚持这一不变的承诺,在中国实施的Intel教育创新计划,获得了中国教育界及社会的广泛赞扬、鼓励和支持。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正式课堂到非正式课堂环境,Intel在中国开展了广泛的教育创新活动,推动教育在中国的发展。
自2000年起至今,Intel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携手,资助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该大赛每年都会吸引上千万中国的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的关注和参与,目前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之一。自2000年起,Intel与中国科协合作,将每年创新大赛中 获奖的优秀选手选送参加世界著名的“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该赛事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奥林匹克”的盛会。
Intel未来教育计划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帮助教师把计算机技术有效地应用到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到目前为止,已有全球30多个国家的250多万名教师接受了该计划的培训。Intel未来教育项目于2000年7月在中国启动。2003年8月,Intel与中国教育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Intel在2003至2005年三年内再培训50万名教师。截至2004年底,该计划已覆盖中国的29个省市,培训教师数量超过40万名。
Intel还在中国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面向青少年的社区教育。1997年5月,Intel在北京成立在中国的首家Intel电脑小博士工作室,这也是亚洲地区第一个儿童电脑工作室。此后,Intel与国内电脑制造商合作,相继在上海、广州、青岛、拉萨等地设立了18个电脑小博士工作室。所有工作室均在周末为儿童及他们的家人提供免费电脑培训。迄今为止,已有200多万儿童及其家人、和教师在这些工作室接受了培训。
2002年, 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大力支持下,Intel在成都建立中国首家Intel电脑俱乐部。成都Intel电脑俱乐部是全球Intel电脑俱乐部网络的一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安全且颇具创造氛围的课外学习环境。迄今为止,成都Intel电脑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已超过3000名,他们定期到俱乐部来创作数字作品、设计网站,以及制作自己的音乐光盘和电影短片。
2004年11月,Intel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合作,率先在中国启动Intel求知计划,该计划旨在弥合数字鸿沟,帮助那些处于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的地区的青少年获得在知识经济时代立足的必要技能。 Intel求知计划是专为8至16岁的青少年而设计的课外学习项目,主要侧重于培养青少年数字技能、理性思维、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至2004年底,全国29个省逾4万名青少年完成该项目的培训。
此外Intel还与大学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新技术的研究与课程开发,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在中国,Intel与20多所重点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合作方式包括:向大学捐赠设备、资助科研项目、支持课程开发、举办学生竞赛、设立奖学金和研究基金,以及举办由Intel高级技术专家主持的研究论坛和技术讲座等。
全方位扶持中国教育事业,对Intel来说,是作为优秀企业公民赢得良好声誉;而对每一个受资助的学生和老师来说,Intel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提供改变他们人生的契机。
2005年12月,第十次访华的Intel董事长贝瑞特在解释为什么Intel坚持教育投资称,“作为世界领先的技术公司,Intel竭诚致力于推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我们必须把最好的学习工具交给我们年轻人,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并激励下一代继续弘扬创新精神,进行科学发明和创造。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