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钦玲
如今,一个莫名的猜测,一个捕风捉影的传言,都会被一些媒体无限放大。甚至在事实已非常明晰后,还依然有媒体在用错误信息锲而不舍地忽悠着读者。哎,大家还是悠着点好。
随着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小品这两年的热播,“忽悠”这个词时不时挂在大家嘴边。如今,常有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或因为懒于求证甚至对真相视而不见,把忽悠的功夫用到了读者身上。近来很多媒体对凤芯2号的报道就是如此。
一家名气颇大的门户网站先是在醒目位置告诉读者“凤芯2号将在12月1日公布”,之后,又将11月30日中科院计算所开放日新闻发布会直播内容冠以“凤芯2号今日下午发布”的标题,正文第一句则是“11月30日,中国自主研发的凤芯2号芯片今日下午在中科院计算所开放日活动现场正式对外发布。”
为数不少的平面媒体也做出了类似报道。多家报纸对此事的报道标题大同小异:“中国芯片业再突破 ‘凤芯2号’今露面”,“中国生产的凤芯2号芯片发布”……有一家IT专业媒体更是在12月5日头版头条发布“凤芯2号问世, 相关标准将免费对外开放”。
事实与这些报道大相径庭!记者也参加了11月30日计算所开放日的新闻发布会,在约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没有任何计算所人员发布凤芯2号。在计算所展台,可以看到的是凤芯2号解码芯片的技术参数介绍以及“凤芯2号FPGA验证系统”。实在不知道凤芯2号11月30日发布的消息从何而来。宁波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负责凤芯的产业化工作,该中心总经理徐敏亮告诉本报记者,如果一切进展顺利,凤芯2号也要再等三到四个月才能问世。
为了以正视听,在新闻发布会第二天接受采访时,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特别说明:“某些媒体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对我们的新闻通稿内容断章取义,说风芯2号芯片已发布。这里我要澄清一下,我们昨天发布的是凤芯2号的验证系统,而不是正式发布凤芯2号芯片。”
凤芯2号的报道,充分暴露了部分媒体的浮躁、急功近利、惟恐天下不乱。类似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发生。之前,龙芯2号的遭遇跟凤芯2号有的一比:龙芯“面临生存危机”、“充满变数”的不实言论不时左右着读者的视听,也曾让计算所花费不少精力来辟谣。
其实,在媒体数量众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想办法吸引读者眼球无可厚非,这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必备的基本功之一。然而,如果说预测失误可以理解的话,当新闻已发生并且事实清晰的情况下,不去做核实,仍然传达错误信息,就颇有些令人费解了。
笔者和同行一起聊天时,曾半开玩笑地说,记者有时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传声筒”。如果连简单的传声筒都没做好,套用台湾资深记者林照真在《太多的媒体,太少的记者》一文里的一句话:有媒体就好,要记者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