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捷
杨元庆先生您好:
提笔写信给您,忽然很想问您一句“元庆可好?”。虽然一如往年在各大的人物榜单上,看到您的身影,但是我相信在即将过去的2005中您的经历一定和以往大不相同……
记得您完全走上前台,握住联想这艘航母的舵轮,还是在2001年——在那时您被称为“少帅”。当时的您意气风发,一心引领着联想这艘巨轮驶向“多元化”的方向。在那个后柳传志时代,您在某种意义上就等同于联想。
而在今天,在新联想憧憬着成为国际巨头的时刻,联想和更多的名字联系起来了:柳传志——再度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推动旧联想蛇吞象,到力主联想卖药(入股先声药业),联想的每一步中都透露着这位中国IT传奇人物的身影;史蒂夫·沃德——您的合作伙伴,从IBM引入的新鲜思维,一位强调着“喜欢联想人”,并且不断为联想发展努力的管理者;刘军——联想中国首席运营官,从您的副手成长起来的一位能够独当一面的干将……
唯一不变的是,您始终在为联想的发展奔波劳苦。记得您初掌帅印时推动的多元化虽然促进了联想的成长,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您事后所说:“集团实际上对多元化业务拓展的经验及管理能力不足”,再加之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联想2001~2003三年时间仅仅实现了1年的业绩目标。2004年,一篇出自前联想员工之手的《裁员纪实:公司不是我的家》,彻底揭开了联想的伤疤,也让您一度经历了众多的质疑。记得当时的互联网上,一时间关于您要被迫离职的消息层出不穷……
我不知道当时的您是面对外界的质疑是怎样的心态。我所看到的是您坚强地从质疑中走了出来。从加盟TOP计划到推动联想并购IBM PC部门,直至积极参与新联想的整合,您用您的冷静和睿智帮助联想逐步走出了低谷。曾经看到有人在文章中评论您是一个“很要强的人”——因为不甘于联想在核心技术上的软肋而推动过联想的“多元化”;也因为不甘于联想仅仅局限于亚太市场而推动过联想的国际化。我虽然至今无缘见您一面,不过从您的言行看,我相信此言不虚。
我想说的是,在我眼中您不仅仅是一个“要强”的人,还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记得柳传志先生在CCTV的访谈中,曾经这样评价您:“以前人是很执着的人,甚至做有些事情会有些固执,沟通不是他(杨元庆)的最长项。 ”然而用柳传志先生的话说,您现在在新联想的主要职责是“调动好董事会的力量,然后根据CEO和管理层的能力和表现领导或者引导公司,进行正确的决策和运行”。从过于“执着”到负责协调工作,其中的飞跃恰恰是您善于学习的结果。
这让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关于您的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1996年年初的一个晚上,您和属下的高级经理奉命来到公司505会议室———联想很多决定都是在这个房间做出的。正谈笑间,大门洞开,柳传志走进来,坐在您对面,没有一句寒暄,劈头盖脸对您一通斥责:‘不要以为你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你这个舞台是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你不能一股劲只顾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不公平。你不妥协,要我如何做?’。
您当时当众失声痛哭了起来。有人评价您当时的痛苦是一种失态,然而我却执着的相信,正是您当时的失态最终促成了您的日后的自省和现在的成熟。所以,你才会在今日和文化背景、管理理念有着巨大差异的沃德的合作中游刃有余。而您在成长中经历的阵痛却往往是为媒体和大众所忽视的……
万幸的是,媒体和大众们并没有忽略您为联想发展做出的贡献。从媒体近来的报道中,我发现您出现的地点已经从曾经相对固定的北京转移到了Hong Kong、纽约等更具国际化气息的大都市。我还在媒体上看到,您为了推动新联想的国际化,举家搬迁到了美国。或许我在信件开头那句“元庆可好?”已经略显多余,因为明眼人都相信您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也即将来临。值此2006即将到来之际,祝您
身体健康!
顺祝商祺!
一个漂在南京的浙江学子 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