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 盖城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中关村风雨历程20余年,一方面由中国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发展为中国创新资源、创新能力最发达的地区;另一方面也在探索中形成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态、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人们的赞赏和肯定中,中关村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圣地、中国知识经济的发动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最前沿。但是,在得到赞美和肯定的同时,批
评与置疑也不断与之相伴,而中关村的创业者们也用自己的创业实践不断回答着各种质疑。
一、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种种质疑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关村凭借“电子一条街”打开知名度的时候,却被人们称为是“倒爷一条街”、“骗子一条街”。几年后,中关村人自主研发的科技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联想的汉卡、四通的打印机、方正的激光照排……一项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个个自主创新的品牌,中关村用事实回应了这些批评;
———当中关村突破“电子一条街”的范围,形成了一区七园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和空间布局,聚集了14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近3700亿元的时候,人们又认为她是“排除草根企业”没有自主创新的“商业城”,不是科技园。但也正是在此时期,中关村的企业先后获得过9个科技进步一等奖,承接了占全国25%%国家“863”项目;占全国的36%%“973”项目,在芯片、集成电路设计、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等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迅速形成了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时至今日,仍有人对她的实力提出怀疑,认为中关村的税收政策与全国其他园区一样,没有优势;认为中关村的政府作为不积极、不主动,竞争力不如其他科技开发区。但是,一万多名国内外企业家却扎根中关村,成千上万的老百性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关村。从高清电视、手机、MP3、笔记本电脑到看不见摸不着的各种软件、芯片……在中关村都出现了自己的民族品牌。
为何会出现上述质疑?有的学者认为这里反映着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也有学者认为:中关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知识经济的最前沿,浓缩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诸项矛盾,因此中关村自然就应是学术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谁要想在理论上有所作为,尽可在中关村这个领域里寻宝;谁要想一夜成名,拿中关村说事准行。”一位学者戏说道。
我们认为:对中关村的批评和置疑绝大多数是善意的,有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有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中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的宏观问题,有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各种现象的思考与议论,有对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考和探索,也有对知识经济运行模式的思考,同时也有对中关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反应。
但探讨中关村不能离开中国的历史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不能脱离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否则,就会横看成岭侧成峰,就是盲人摸象,是学者会得出违背科学的结论,是记者会写出违背事实的报道,是官员会作出违背规律的决策。
二、中关村是什么?
中关村是什么?从物态上来看,是一个蕴涵着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经济区域,但从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不能不看到:
———中关村是党中央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两大战略实施的重要基地。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综合国力竞争成为国际趋势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举措,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探索。
———中关村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产物。没有改革开放,中关村地区依然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智力资源,但是这些仅仅只是资源,不会与产业、经济挂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出现了新的整合智力资源的主体,就是企业。中关村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几家到14000多家,都是中关村智力资源创新的重要载体。通过市场经济与国际市场相衔接,成为世界经济中产业价值链、市场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地区。
———中关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一批优秀知识分子和企业家、创业者构成的创业舞台。这里有北大、清华等39所大学培育的精英人才,有从世界各地归国创业的留学人才,也有从老国企转型的科技和商业人才。比如清华毕业的冯军、科学院的柳传志、留学归国的邓中翰,从老国企出来的王东升、从卫生防疫站走出来的非典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的专家尹卫东,还有仅仅中专毕业从大山里走出来点沙成金的秦升益,他们从社会不同阶层不同背景走来,却同样具有创新精神,是他们支撑起了今天的中关村。
所以看中关村,这里虽然没有大工业基地,但蕴涵了中国高端的科技资源,并与国际资本紧密相连。在这里,办公室创造产值、知识创造财富。所以评价中关村,她不是哪一级政府、不是一家企业、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现象、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不是出口加工区,而是中国人走的自主创新的道路的尝试。我们说在中国,搞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无先例可循,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中关村就是其中的一块石头。
三、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所谓投资环境
有人质疑中关村的投资环境,这可以说是个在今天中关村发展中存在的不是问题的问题。评估一个区域内的经济指标,过去是注重投资环境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在技术人才和资本等诸多经济要素中,资本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营造投资环境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引进投资是第一要务,有了资金有了企业,才能使区域有经济活力。投资环境最硬的指数是对资本的吸引力。资本是逐利的,在这个意义上,在不影响投资方生产与赢利的前提下,哪个地方的优惠措施多,越能吸引投资。由于政府对土地等市场资源的巨大影响力,在吸引投资的竞争中,往往是政府的力量和政府让渡的地方利益成为对资本的吸引力。这时,所吸引的资本往往是加工贸易或制造业资本。
但中关村所营造的不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关村关注的是那些引领世界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项目与资本。所以,中关村所着力经营的是科研以及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环境。通过人才、科研以及产业化的能力与氛围吸引相应的经济与技术的高端产业与高端项目,当然,还有相应的资本。这种资本也是高端资本和创造的资本。但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十几年的今天,中关村决不能把吸引投资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中关村要做的是让市场来配置要素,让政府、企业乃至全社会共同来营造创业环境。
对于一个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竞争力的评价,在不同的经济时期有着不同的客观标准,但我们不能忽视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五条带有共性的标准,即:“政府行为规范化”、“经济主体自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贸易环境公平化”和“金融参数合理化”。在这5条共性的标准框架之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融资环境的好坏是决定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融资环境,是指在投资过程中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综合条件,通常由五大要素构成,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自然环境、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从实质上而言,融资环境是在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与区域分工重组,某些区域寄希望依靠获取“外来转移要素”以促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其目的就是创造条件,吸引投资。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各项指标的客观性、可获得性、国际可比性、独立性等要求;还要考虑与“投资环境”相对应其他因素,例如“创业环境”、“发展环境”、“商务环境”等诸多基本因素。
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使命是追赶和超越世界经济技术的发展潮流。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衡量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融资环境一个重要的指标不仅是看区域内的企业获得了多少投资,而更应注重企业成功实现融资的数额,即合理的金融参数,以及实现了多少自主创新,实现多少高端资源的“中国创造”。在这方面,才能看到中关村的价值。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2004年,中关村园区有39家企业先后41次实现海外融资9.9亿美元,4家企业海外上市融资1.3亿美元。如中国内地较早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卓越网获得亚马逊投资7500万美元,ChinaMobile十大SMS服务提供商之一北京灵讯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获得Tom.com投资6640万美元,IC设计企业大唐微电子获得华平创投7000万美元,网络应用服务商北京联众电脑获得韩国NHN投资1亿美元,内地10大手机SMS服务商北京掌中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掌中万维)获得Hong Kong网(hongkong.com)投资4亿港元等等。这些企业涉及电子商务、无线增值、网络应用、电信技术、IC设计、软件产品及服务、网络安全、数字电视、广告等多个产业领域。在一笔笔美元滚滚而来投进这些自主创新企业的背后,反映出中关村科技园区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我们还要客观地看到目前中关村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靠自有资金,融资环境有待改善。调查显示,中关村科技企业技术项目资金主要来自企业自身,60%%以上企业是通过“自有资金”和“企业间拆借”进行项目研发的,只有24.5%%的企业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对项目开发进行融资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融资环境还不完善。所以说,中关村当前要解决的是融资环境的问题而不是投资环境的问题。讨论中关村的投资环境要就它的特性进行,以方就圆,就会方圆皆失。
四、科学发展才是中关村的硬道理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关村的实践正是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在理念上,中关村的创业者们在实践中树立中关村理念:即“科学民主、与时俱进”。这一理念是当代中关村人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中关村的企业家提出了“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创新精神,这一精神是中关村创新事业的精神动力。中关村企业营造了中关村风气:即“学习明礼、诚信守法、团结友善、敬业奉献、鼓励创业、容忍失败”。这一风气使人们在平等、自主的氛围中交流与合作,在宽松、开放的环境中学习和创业,在法治诚信的市场中交易,在文明和谐的社区中生活。中关村人塑造了中关村形象,中关村形象是中关村理念、中关村精神和中关村风气的外在表现,是中关村文化、中关村人、中关村社区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
———在环境上,中关村致力于营造以人为本的、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致力于不断完善为自主创新服务的创业制度环境。现代制度经济理论已经证明,在最能持久保持国家财富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中,除去人们已经熟悉的自然资源、资本、人力资源、技术外,制度本身的建构是影响这些因素组合的最重要变量。而回顾研究中国历史上宋代所具有的大规模先进技术(公元960—1278年),它们之所以没能带动中国最早走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道路,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基础性制度支持,如政治、法律、社会等等,在此情况下,即使是再先进的技术领先和技术发展萌芽,都会慢慢消失,或者转移。因此,处于今天异常激烈竞争的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竞争的大环境中,如何培养中国自主技术创新的制度体系,才是我们所必须要着力的,也才是中关村所追求的。
———在发展上,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时提到: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当前国家高新区的建设正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必须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要进一步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化重要基地的优势,努力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成为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温总理形象地说:“象棋中的‘车’是勇往直前的,‘马’是与日俱进的,‘炮’是跨越式跳动的。就像车马炮一样,只要勇往直前,与日俱进,跨越发展,国家高新区就一定能办好、办出特色。”所以,中关村的发展要跟创业者一样,有一种不惧失败打破常规的精神。中关村注重的是园区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创新主体的成长、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体系的建设、创新障碍的打破、创新制度的建设。
综上所述,中关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就是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我们不排除制造业,但是不能用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否定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道路;我们不排斥招商引资,但是不能用招商引资作为评价中关村竞争力的标准;我们追求GDP,但是更注重GDP里所涵盖的创新能力。这就是中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