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平方公里生产总值达1.75亿元,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居国内城市之首
深圳商报记者 林若飞
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从1990年的几十亿元,到2000年超过第一个1000亿元,用了10年;2003年超过第二个千亿元时,前后只花了3年。更让人为之兴奋的是,这一数据很快就
在2004年被刷新为3267亿元——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跨越第三个千亿元,仅用了一年时间!
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发展的背后,人们看到,自主创新就像巨人的筋骨支撑着特区高科技产业的擎天大柱。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深圳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心的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道路:自1992年以来,全市高科技产品产值年均增长46.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91年的8%上升到2004年的57%。去年,深圳3000多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就占56.73%。研发投入总量达到近125亿元,占GDP的3.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近三倍,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自主创新,不仅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和引擎,而且成为推动深圳未来发展的根和魂。
深圳正在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子。
先行一步,自主创新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清晰地看到,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这一决策有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意义,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多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自主创新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的延伸、提高和深化。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三来一补”加工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全球范围的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特别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并由此拉开了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大规模发展的序幕。坚定的自主创新意识,持续的自主创新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目前,深圳每平方公里的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75亿元,单位面积生产总值居国内城市之首。更为重要的是,深圳的自主创新一开始就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化为目的,并且基本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自主创新主体的结果,培育了一批自主创新的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中工业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超过200家,其中Huawei、ZTE、中集、比亚迪等通过自主创新已经成为跨国经营的大企业;Tencent、赛百诺、朗科、微芯生物等一批中小企业在相关领域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不少本土自主创新企业还成为国际化的开路先锋。
勇立潮头,做自主创新排头兵
在创建国家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潮流中,深圳再次肩负起排头兵的重任。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有关专家认为,深圳是全国最早进行自主创新实践的城市,经过十多年的自主创新活动,深圳的自主创新活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同时也探索出了不少成功经验和做法,尤为重要的是政府的政策引导。为引导自主创新,深圳市政府在不同阶段出台50多部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激活了人才、技术、资金、中介等自主创新的“元素”,它们排列组合裂变出巨大的创新“核能”。
回顾深圳自主创新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一条深圳自主创新之路的政策脉络: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到1995年的“播种期”,深圳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市战略,重点解决了“该不该发展高新技术”的问题;在1995年到2000年的“发育期”,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开国内以系统的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发展的先河,直接引发了深圳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热潮;在2000年到2005年的壮大期,深圳市政府出台被称为“1号文件”的《关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决定》,在全国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概念。深圳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已经从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为主,逐步向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营造综合创新环境方面转变。
从扶持高科技企业,到出台系统的优惠政策,再发展成为区域创新体系,深圳的自主创新最终提升到了城市发展的高度。专家分析,过去十几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是从点和线上进行突破,而自主创新型城市的提出,则首次把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活动当作一个城市的系统工程来整体推进,与之相匹配,必然还要进一步进行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一轮新的整合。牵一发而动全身,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不仅将直接推动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将对特区改革开放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此,人们满怀希望,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