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Kai-Fu Lee的工作经历主要在技术和研发方面,尚未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的Google亟须一位既熟悉中国市场又能跟美国总部顺畅沟通的实际运作者。周韶宁无疑是合适的人选之一
昨天,除了美国法院判决Kai-Fu Lee可以立即为Google(GOOG.NASDAQ)工作之外,另一则对Google有利的消息也在业界传开。
据称,UT斯达康(UTSI.NASDAQ,下称“UT”)中国区总裁、首席运营官周韶宁已在近日接受了来自Google的offer,不久将出任公司中国区首席运营官。
对此,Google中国方面以“目前还没有可以对外公布的信息”为由,拒绝评论。
UT高管加盟
周韶宁出走UT的传言此前在业界早就有传播,不过,目前看起来似乎还并不明朗。
昨日,记者向UT全球副总裁吴鹰求证时,他表示可以确认周韶宁“目前还在UT”,至于下一步是否离开,建议记者“等Google方面的正式发布”。
UT手机业务部副总裁杨守全也称,周韶宁目前还没有离开UT,但拒绝对此事(周韶宁加盟Google)发表评论。
周韶宁1980年赴美留学,随后进入了贝尔实验室工作,负责数字通讯设备和媒体设备的开发工作;1996年,在吴鹰和陆弘亮(UT斯达康全球总裁、CEO)的盛情邀请之下,加盟UT斯达康,担任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至今。
2004年,电信市场减少对小灵通的投入之后,严重依赖“小灵通”的UT斯达康业绩严重下滑。今年5月,UT斯达康不得不大规模裁员1400人。
UT斯达康内部员工认为,作为中国市场“总设计师”,周韶宁应该为此承担责任,UT创业团队据称也在此时出现了分歧。
Google拓展加速
挖角Kai-Fu Lee是Google拓展在华业务的第一步。
不过,由于Kai-Fu Lee的工作经历主要在技术和研发方面,而且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工作。就任Google中国区总裁之后,他主要负责Google中国生产的品研发中心的运营。
这种情况下,尚未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的Google亟须一位既熟悉中国市场又能跟美国总部顺畅沟通的实际运作者。
周韶宁无疑是合适的人选之一。
在UT期间,凭借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把握,周韶宁和吴鹰互相配合,使UT斯达康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了局面。在此过程中,周韶宁积累了对中国市场的丰富经验。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互联网行业与通信设备行业有不小的差距,但熟悉中国市场,懂得市场运作的运营官的加盟,将有助于Google在中国市场迅速打开局面。
根据昨天Google方面发布的正式消息,美国华盛顿州法官周二判决Kai-Fu Lee可以立即为Google工作,工作范围包括招聘、创建Google中国工程研究院,以及和中国政府部门沟通联络等,但不包括计算机搜索技术、为Google中国研究中心设置预算和工资标准或定义研究项目等。
7月闪电加盟Google之后,由于Microsoft方面提出的起诉,Kai-Fu Lee迟迟不能迅速展开工作。在Google签下了中企动力等四家代理商之后,在中国市场的销售策略仍不明朗,局面也一直没能打开。
与此同时,Google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却在不断增大,随着Baidu.com在美国的成功上市,Google正面临Baidu.com以及“搜狗”等中国本土搜索引擎的挑战以及本身本土化的难题。
艾瑞咨询公司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Baidu.com在搜索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33.1%,Google为22.4%,到了2005年第一季度,Baidu.com的市场份额上升到37.4%,Google则下降到了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