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奇平
纵观一年来理论学术界关于“和谐社会”研究,各家观点的主题词,都集中在“协调”上。观其大概,主要意思是协调现有经济社会资源。对此,个人总的有两点不同看法:第一,以“协调”解释“和谐”,固然不错;但这种协调只是和谐之标,为人民谋幸福才是和谐之本。人民幸福虽然离不开协调发展,但协调发展不等于人民幸
福。人民幸福了,社会自然就和谐了;人民不幸福,怎么协调,社会也和谐不了。所以说,建立和谐社会,还是要抓住根本,抓住“为人民谋幸福”这个根本。第二,要避免脱离历史谈和谐的误区。幸福与时俱进,工业化条件下的幸福,与信息化条件下的幸福,据研究只有2%重合。最危险的情况在于,我们用传统工业化方法花了100%的劲,实际只谋到2%的幸福。这样的社会,不仅谈不上和谐,反复“协调”的结果,还可能走向更大的冲突。我个人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历史地看待和谐社会,与时俱进为人民谋幸福,结合信息化去建设和谐社会。
历史地看待不同阶段和谐社会的不同基础
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幸福观。比如,从历史主义观点认为,在1000美元之下的(农业)社会中,温饱就是幸福;在1000美元——3000美元的(工业)社会中,有钱就是幸福;在3000美元以上的(信息)社会中,自由才是幸福。农业社会的幸福观,是生存幸福观。温饱就是幸福。因此把农业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工业社会的幸福观,是发展幸福观,有钱就幸福。因此把工业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富裕问题。信息社会的幸福观,是自我实现幸福观,自由而全面发展就是幸福。因此把信息社会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自由(即“通过知识获得解放”)问题。这是用历史主义的观点,观察和谐与幸福的条件得出的结论。
与历史主义对立的是普遍主义(又称教条主义),它是工业化的思想基础。普遍主义包括两种主要形态,一种是极左教条主义,即计划经济的僵化观点;一种是极右教条主义,即新自由主义的僵化观点。它们的实质是共同的,都希望把工业社会的具体条件和具体结论普适化,拿到不同历史条件下,生搬硬套。首当其冲的矛盾,就发生在与信息社会观点的冲突中。举例来说,按照普遍主义或工业主义的观点,有钱就自然会快乐,GDP发展人民就自然会幸福。但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