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单恺韬
这是中国数字音乐的发展史,没有对与错,其实都是用着不同的借口,去做着同一件事。
社会发展,数字音乐是现实
“现在发唱片根本挣不到钱,也不为了挣钱。”随着业内人士语重心长的一句,我们
看到了目前传统音乐市场的萧条。当曾经充斥着音像店的卡带被换下时,多少人质疑:CD真能替代统治以久的卡带吗?然而事实证明,我们低估了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就在CD唱片如火如荼地发展时,网络行业同时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发展,这时,另一种音乐形势出现了:数字音乐。音乐以数字形式被制成了Mp3、WMA等格式,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传播,且与电脑音频播放软件和Mp3播放器很好的结合到了一起。
如今大街上的流行男女,手中握的不再是笨重的CD机,而都换成了更加小巧时尚的Mp3,不得不承认,从传统音乐的垄断到数字音乐的风行,这是社会的一次进步。
数字音乐逐步发展,传统唱片行业迟迟不动
当数字音乐刚刚起步时,国家并没有太多注意到这种线上渠道的发展,传统音乐行业更无任何动作。一些国内小的音乐网站纷纷建立,大多提供的是http下载形势。各家都不大,但其歌曲总数加起来,也是个不可小觑的数目。而当时纷乱无序的歌曲提供下载,到成全了Baidu.com、Sohu.com这类搜索引擎。据统计,当年Baidu.com点击量最高的栏目就是Mp3搜索。与此同时,另一家企业带着一种完全新鲜的概念进入了大陆,就是飞行网的P2P音乐软件KURO酷乐。
当Sohu.com、新浪等各门户网站看中了网络数字音乐市场,便相继与音乐唱片公司开始谈判,希望建立一种新的音乐发行渠道规则——网络下载原版歌曲,之后与音像公司分成。可惜,当网络同仁们兴致勃勃地拿着自以为价值非凡的方案去商讨时,却遭到了令人无奈的拒绝。音乐唱片公司根本不能理解与接受这种网络音乐的发行方式。“在你们网络上发行了,我们的唱片还怎么卖?”这是当时某位唱片公司负责人的原话。可见,在当时的情况,传统唱片业与网络数字音乐还是格格不入的两个对立行业。可笑的是,两个行业却做着同一件事情
——音乐的发行和传播。只是渠道不同、运作方式不同罢了。
MP3播放器快速腾飞,数字音乐成为主流
就在数字音乐逐渐摸索着道路前进时,作为数字音乐的载体——Mp3播放器却一时间风火起来。很少人会注意到它为何发展的如此迅速,直到99年,“Mp3”这一代名词已不再陌生了。从1986年德国人卡尔因茨·布兰登堡对数字音乐压缩技术的构想,到98年出现以闪存为储存媒体的便携音频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