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芳) “必须创造明天韩国人吃饭生存的科学技术!”这是韩国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此话道出了韩国人追求科学技术的朴实心理,也折射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创新的真理。韩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循着求生存的意识一步步走过来的,直至走到了较为辉煌的阶段。
韩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科学技术几乎是一片空白。上世纪60年代初开展大规
模经济开发时,韩国对科学技术实行“拿来主义”,就是引进外国的科学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和吸收。自1962年以后的30多年间用于购买技术的开销达239.8亿美元。借助买来的技术和“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战略,连自行车都不能生产的韩国却生产出了自己的汽车、火车、轮船,奠定了本国科学技术的基础。
韩国人学习外来先进科学技术十分真诚,甚至到了连一颗螺丝钉也要看看外国人为什么造得那么精致的程度。可是,光跟着学注定永远落于人后。于是,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韩国的科技政策由引进模仿型逐步转向以创新和自主开发为主,高新技术崭露头角。韩国的精密电子、新材料、半导体、精密化学等高科技项目,都是在那个时候起步并获得高速发展的。Samsung 等半导体企业能在国际半导体市场三分天下有其一,韩现代重工业公司等造船企业能站在造船技术的世界之巅并占据近40%的国际船市份额,都归功于自主技术创新。
韩国40多年一跃成为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的中等发展国家,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并为此下大本钱建立本国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库。当年,韩国经济靠出口加工起步时,本国的研发能力和人才严重不足。1969年韩国在美国的帮助下才成立科学技术院,而现在韩国政府投资的研发机构就达21个,企业和大学研究所多达上万个,总人口中每万人有研发人员近40人。
2003年,韩国投向研究开发的费用达160亿美元,占其年度GDP总额的2.68%。韩国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一些指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如2002年科学技术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