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平均每四台移动电话中就有一台使用其生产的电池———
周玉芬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阿尔卡特手机,联想收购IBM电脑,明基收购Siemens手机……21世纪,中国IT业注定要让全球震惊。在这些声名显赫的品牌之外,平平凡凡的IT配件领域
也能够成就时代的英雄。
说起它,绝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短短10年的发展,它生产的镍镉电池拥有全球40%的市场份额,排名世界第一;锂离子电池拥有全球20%的市场份额,排名全球第二……它就是IT幕后大鳄———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如今,这位幕后英雄开始浮出水面,由充电器行业走向汽车制造业。
电池奠定IT大佬地位
回首这一过程,比亚迪总是能抓住不同时期市场涌现的机遇,一步一个脚印从电池生产小厂成长为IT零部件大鳄。
捕捉到国外企业在电池生产结构的调整信息,比亚迪1994年敏捷切入电池行业,第一张订单是从Hong Kong的一个工厂拿到的。1997年又抓住了锂离子电池发展的潮流,比亚迪开始研发锂离子电池。当时买不起设备,比亚迪人自己制造电池生产设备,在一片中国人不能做锂离子电池的质疑声中,1998年比亚迪锂离子电池开始批量出货。
欧洲公司、Hong Kong办、美国分公司相继成立。之后,比亚迪从电池开始全面进入手机配件的生产,形成了庞大的手机配件产业群,现在只要提供一枚芯片,比亚迪随时可以装配出一台手机。2000年比亚迪成为唯一给Motorola 出货的非日本厂家。2002年9月,比亚迪拿到了QS9000认证。
进军汽车揭开神秘面纱
全球电池的市场就那么大,利润就那么多,仅仅依靠IT产业实现利润高速成倍的增长很困难。跨行业经营,才能务实根基。基于这样的战略考虑,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开始了公司的转型之路。有了IT和电子设备制造的经验,比亚迪攻克了汽车研发和制造难关。目前,比亚迪汽车的产品线已涵盖传统动力与创新动力的多系列产品线。
比亚迪首个自有品牌的新车F3在上海车展中,获得“新车大奖”的荣誉。IT大鳄正式开始在公众面前揭开自己神秘的面纱。
IT和汽车业两翼齐飞
2004年销售额达60多亿元人民币,日产充电电池达300万粒,镍镉、锂离子、镍氢电池销售量分别居全球第一、二、三位,手机电池全球占有量大概20%左右,全球平均每4台移动电话中就有一台使用比亚迪生产的电池。
打个比方,如果Nokia原来全球有300家供应商,350家工厂每年给它造两亿部手机,用了比亚迪后,350家工厂一下子降到50家。它的主要对手是国际企业:三洋、东芝、Sony;它的客户也主要是国际企业:Motorola 、Nokia、Siemens等。比亚迪公司在IT产业拥有数千种专利,数百个产品。而在9月份,比亚迪将推出首个自有品牌的新车F3,明年计划推出2-3款新车,预计到2007年比亚迪的汽车业务将会出现爆炸性的增长。
现在,比亚迪IT和汽车业两翼齐飞,朝更远的目标再次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