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熊川
就在DELL总裁罗林斯访华的第二天,一家名为鸿业国通的系统集成商爆出猛料,该公司负责人宣称,DELL将数百台低端笔价本电脑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事发后,DELL还采用极其低劣的手法篡改合同以掩盖真相。
事实究竟如何?
愤怒的经销商
事情起因于今年6月鸿业国通与DELL的一笔交易。
按照鸿业国通公司的说法,该公司经理刘杰6月23日向DELL公司订购一批D610笔记本(约50台左右),DELL公司的销售代表韩环小姐负责处理这一业务。
韩环希望鸿业国通多订一些货,鸿业国通认为此型号的笔记本是比较紧俏的产品,所以经研究决定:同意韩环的请求,将订单的数量增加为144台。
6月24日,DELL公司给鸿业国通发来了由DELL订单系统生成的报价单合同,三页合同总金额为146万人民币整。
鸿业国通在这一合同上加盖了公司的合同章,并回传给DELL公司,随后付了款。
按照合同规定,DELL公司在收到货款及签订该合同后,开始将订单下给工厂生产线生产,并应在全部货物生产完毕后发货。
6月30日,鸿业公司收到了DELL公司发过来的一批笔记本产品,但鸿业公司仅仅清点确认数量无误,并没有开箱验机。
7月1日,鸿业公司开始组织大规模开箱验机,发现收到的笔记本的配置竟然和定货合同的配置出现了较大出入。比如,合同中要求笔记本必须是独立64M ATI显卡,而实际配置是价格远远低于独立显卡的集成显卡,仅此一项每台就相差近500元,主版、处理器型号也和原来的订单完全不一样。
鸿业公司全部核查后已至深夜,发现全部机器均与合同配置不符,鸿业公司急了。
突然出现的合同
7月2号星期六一早,鸿业公司马上开始和DELL公司联系,敦促其给出合理解释。
鸿业公司反复拨打DELL销售代表韩环的手机,终于一位男子接通了电话,表示对此事毫不知情,要处理此事等周一。
周一,鸿业公司又和DELL公司的销售代表韩环联系,韩环没有接电话。
为了尽快查清真相,鸿业公司找到DELL公司的其他销售代表,表明了事态的严重性。
第二天,DELL公司的销售代表韩环回电给鸿业公司,表示此事与她毫无关系,并说货物也没有问题,鸿业公司订的就是这种货,并有合同传真和我方业务员定货录音为证。
“我们对这种是非颠倒、黑白不分、嚣张狂佞的说辞感到十分气愤”,鸿业公司马上要求DELL公司提供所谓的订货证据和录音证据。
几天后,DELL给鸿业公司发来了一份22页的订货合同传真,而录音证据却始终提供不出来。
“看到这份所谓合同和我公司持有的定货合同截然不同,我们不禁愕然”,鸿业公司的张经理认定,这份22页的合同是伪造的。
国际IT巨头DELL会干这种事吗?
谁真谁假?
鸿业公司律师周培纪表示,比较两份合同,可以发现几处重大疑点,比如:鸿业公司向DELL公司定货时只给DELL公司发过一份三页的传真合同,从未回传过22页并盖有公司公章的合同;这份22页的合同的公章比正常传真过来的公章小很多,并且每一页的章都是一个角度,没有任何变化,几乎可以肯定,公章是由经过电脑粘贴伪造的。
22页合同的生成时间是6月24号下午16:24分左右,这可能说明DELL的销售代表在收到真实合同后两个小时内,就私自制作了这样一份长达22页的合同,并伪造了鸿业公司的公章,同时在DELL公司的订单系统内炮制了一份数量相同、价格相同,但配置被全部降低的合同。
记者采访了DELL中国公司的一位发言人,该发言人表示,目前DELL公司正在对此进行调查,特别是鸿业国通目前出示的两份合同,DELL公司还需要进一步核实情况。
这份合同到底是真是假?
如果DELL中国公司事后出示的22页合同确实有问题,那谁会从其中得到好处?
DELL中国公司有可能获得好处,但作为一家国际PC制造巨头,DELL公司有计划的篡改用户合同进行欺诈可能性很小。
如果这只是销售代表私人的行为,那么,由于资金交易完全是在双方企业的资金账户完成的,销售代表也无权获得任何好处。
除非,DELL中国公司内部销售、财务等不同职务的人涉及这一事件,才能从这一事件中牟利。
DELL公司的发言人表示,如果真有个别员工行为,将按法律程序解决,此事还在进一步发展中,《财经时报》也将继续关注此事的发展。
新闻背景
DELL在直销过程中出现问题,这已经不是第一次。
2003年5月1日,上海智启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的行政人员王均泰想通过直销的方式向DELL购买53台PC,DELL的营销人员邱一名向他提交了一个总价为人民币30.2万元的报价单。5月7日,王均泰向戴尔银行帐号电汇了30.2万元的采购款项。
9日,邱一名突然打电话给王均泰,告知他所订的两批报价单(号码分别为1166845和1166908)因故无效,紧接着,12日和13日,上海智启相继从戴尔收到一份正式传真,称戴尔报价系统出现了重大漏洞错误。同时,戴尔单方面提出一项决定让上海智启选择:1、取消原定单(1166845、1166908)并收回已付货款;2、接受经更正的报价单并支付相应的货款。
此时,上海智启拒绝了戴尔单方面提出的条件,坚持以第一次报价继续履行未完成的合同。5月27日,戴尔用法律函的形式向上海智启发出了收回合同的“最后通牒”。戴尔声称只在7天时间内接受上海智启方面主动解除合同的行动。
而此事最后以双方和解而告终,但具体和解的内容始终没有被披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