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郭莹 汪蔚 刘磊 贺永 李永胜
“涨就涨了,但是你保证我24小时能用啊!”
你为电价不断上涨,却依然被拉闸限电而这样抱怨过吗?
威风的“电老虎”,曾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幅蓝图:不断使用高新技术,生产率不断提高;不断新建电厂,发电越来越多;开通服务热线,转变企业形象。
可事实到底如何呢?电力,在不断进行改革,不断转变形象的同时,也遭遇着行业悖论。悖论背后是什么实情?
悖论一:技术革新,电价上涨
镜头回放:2002年,北京的电价是0.415元/度,2003年,北京电价0.44元/度。
在日前召开2005年电力需求侧管理暨迎峰度夏电视电话会上,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今年的电力供需状况整体仍然偏紧,预计今年最大电力缺口将达2500万千瓦。鉴于此,5月1日起全国销售电价水平平均每度提高2.52分钱。而北京市居民生活电价去年11月就涨到了0.48元/度。
几年来,电价已经上涨了多次。很多人看不懂了:近来包括竞价上网和厂网分离等在内的电力改革紧锣密鼓,各个电厂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这一系列的手段足以增加电力供应、加强市场竞争,并最终摊薄电力成本,电价应该持续下降才对。
可事实是,电价却一直在涨。
按照市场的基本原理,引起价格降低的因素不外乎几个:降低成本、整体提高劳动生产率、个体增加供应量以加强竞争。
可以说,电价问题是电力市场化改革成功的关键。事实上,几年来,国家的整个电力体系都在朝着提高效益的方向努力。
先说电力改革,几年来,电力改革在不断进行,其中方式有股份制改造、引进外资、政企分开、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等,改革的对象也从国家级电力公司逐渐进入到一些地方电力公司和电厂,改革推进方式也尝试了先试点再推广的模式。可以说,厂网分离和竞价上网已经强有力推动了电力供应的市场化,但不可避免,问题依然存在。
再来看发电厂,影响发电厂成本的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原料成本,比如火力发电厂原料煤的供应。二是电厂的劳动生产率,比如单位原料的能耗,这直接反映在投入产出比上,而引进先进机组、提高信息化水平,则可以适当提高电厂的发电能力。三是安全生产,发电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利用设备生产电能。
如何能管理和维护好其资产的核心部分—设备,保证其安全、稳定、高效、低成本运行,则成了关键中的关键。这也是设备资产管理(EAM)的目标。设备资产管理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设备完好率,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故障率,减少设备维护成本,规范作业流程,实现安全生产,从而使企业从设备资产上获得更佳业绩。
从历史上看,三四年前,中国曾经经历过电力供过于求的局面,也曾经进行过调整,出现过资产闲置的情况。可以说,很多电厂在整体装机容量上已经为全面提高产量奠定了基础。
就发电厂而言,原料成本不在自己掌握范围之内,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进行设备资产管理,则可以实现高效和安全生产,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能,进而降低成本,并以较低的价格供应给电网,使得自己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主动和优势地位,从源头上降低电价上涨的可能性。而后两个因素,正是信息化大有可为的地方。
在厂网分离之后,电力改革告一段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电网公司作为输配电的渠道商,直接面对的是企业和个人等用户。事实上,中国为了进行电力合理调度,制定了西电东输计划。在建立区域性电网公司之后,在电网内部和外部实现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将能有效调动电力设备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电厂的产电。而这一点,除了需要各个电网公司的协调之外,信息化也能为之贡献了力量。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既然涨了,就给我一个理由,你涨了4分钱,得说清楚这些钱都花在什么地方了。这或许是电力企业直面质疑的最佳态度。
悖论背后
1. 某些能源的不可重复利用,造成电力成本只增不降;
2. IT能够为电力挖潜增效,但及不上能源涨价的速度;
3.如果供需紧张依然存在,价格杠杆调节是必然;
4. 涨多少,不是电力企业一言堂,得拿出真凭实据,让老百姓信服。
悖论二:信息化缓解电荒
镜头回放:去年的电荒还历历在目,今年的电荒又来了。
而今年更被认为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力最为紧缺的一年。今年一季度,全国共有24个省、市拉闸限电;进入6月份以来,去年就发生电荒的浙江、江苏、安徽等地已进入用电高峰的临战状态;与此同时,广东、福建、广西等地区也出现了缺电现象。而一些大型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地的用电量正在不断地创造历史新高。
电力企业一直花大力气建设,而且自认为建设得不错的信息化,能解决电荒问题吗?
当然不能。国内缺电是硬性的物理缺电,全国发电企业24小时满负荷运转,也不够用。所以,信息化在里面再发挥,也丝毫不能缓解电力压力。
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信息化面对电荒,连一点贡献都没有?
当然也不是,信息化起码可以做两件事情,一是缓解缺电所带来的危害,比如帮助输电企业进行电力合理调度,能够让电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把停电损失降到最小;二是为发电企业24小时满负荷工作保驾护航,比如厂级监控系统监控发电企业正常运转。
从输电企业的电力调度上说,中国电力调度管理信息系统的薄弱是导致电力无法自由调动的原因。其实,目前电力需求的增长和调度的复杂性,势必加大调度网络承载负荷量,而当网络承载量变大、应用需求增多后,网络本身的稳定性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只有稳定的网络才能保证业务的连续性。而保障客户网络系统的稳定性是中国电厂所缺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