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6:15,呼啸的大风吵醒了记者。从瑞安国际大酒店15楼往外看,狂风暴雨席卷城市。第5号台风“海棠”来势凶猛。
文 童文臻杭州、温州、瑞安报道
第五号台风“海棠”给浙江、福建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据民政部20日灾情报告显示
,两省受灾人口超过800万。其中,温州地区受灾情况严重,而瑞安市则是温州地区受台风影响较大的区域之一。由于及时、准确的预报,在“海棠”登陆之前,浙江、福建两省紧急转移群众百万余人,使灾害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降到最低限度。
与“海棠”抢时间
“海棠”于12日上午在西北太平洋上空生成,14日下午已加强为台风。此时,各级气象部门已经盯住了它。
瑞安市防汛办负责人蔡光东告诉记者,14日,浙江省相关部门就发出信息,“海棠”可能影响到浙江省;15日,各级气象台明确发出信息,台风会影响到瑞安市。7月15日下午,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分析研究台风动向,部署各项防台工作,浙江省防汛防旱指挥部指挥、副省长茅临生出席会议并作防台部署。就在此之前,茅临生在与包括记者在内的保护知识产权中央媒体采访团交流时,就提醒记者们要注意防台风,因为记者团18日到达温州的时候,台风可能影响到温州。
15日下午,浙江省省防办发出《关于做好第五号台风(海棠)防御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了“海棠”形成的过程和当前的情况,并根据气象预报指出,台风中心未来将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继续加强,并逐渐向台湾东部沿海一带靠近,18日起影响浙江省。这次台风具有风力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又适逢天文高潮位,将可能对浙江省造成严重影响。
18日11点多,记者在温州采访时,风力已经比较大了。下午,记者前往瑞安市的路上,风逐渐加大。17:40,瑞安市下起大雨。7月19日21:45,浙江省气象台通过电视滚动字幕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19日中午到夜里,温州、台州、丽水等区域已经出现10~12级大风和50毫米以上暴雨。
由于提早得到明确信息,各级部门赢得时间进行部署。蔡光东表示,气象部门给的预警信息准确度很高,给了较充足的时间进行人员转移,各部门及时贯彻各项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高科技产生“千里眼”
气象部门能够及早、准确获取台风信息,离不开各种高科技系统的应用。
自“海棠”生成以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遥感应用室就通过卫星进行连续密切监测。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与环境气象室副主任周庆亮介绍说:“有了卫星,每6分钟可以探一次天空的情况。我们现在每半小时拍一张照片探台风,在沿海地区每分钟可以提供一份检测的数据。”
当“海棠”逐渐逼近福建和浙江沿海时,温州、宁波和舟山等地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加速工作,雷达资料6分钟上传一次,雷达探测的降水回波强度、高度、范围和分布状况,为台风降水的强度和落区的实时监测以及临近预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浙江省在气象现代化建设方面的投入在此次抗击“海棠”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浙江省近年来,引进购置了SGI高性能计算机,开发研制了省级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系统,研制完成浙江省流域面雨量预报系统、浙江省自动气象探测信息业务应用系统等建设项目;省、市和大部分县的视频天气会商系统建成并投入业务使用。这些系统在抗击“海棠”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预报台风登陆时间和地点提供了参考,为协调各项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福州四创软件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的台风采集分析系统已经在福建省投入使用,在这次抗击“海棠”中起到较大作用。四创公司汤先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该系统可以自动采集各国、地区发布的台风信息,进行汇总,自动生成图像,第一时间把台风的气压、湿度、强度等信息提供给政府相关部门,为抗击台风工作赢得时间。
虽然这次对“海棠”总的预测比较准确,但在路径及时准确预测、雨量的预测等方面,这次还是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气象工作者和科研机构、企业今后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