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P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兼CEO孔翰宁博士在今年7月他的第11次访华活动中,带来了由经济学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做的一项全球调研报告--《2010商业展望》。在这份报告中有一项重要发现,全球50%以上的接受调查者都认为,未来五年内中国将是企业发展的最佳环境,而美国在这一测试中位居第二,在接受调查者中,支持中国的人数几乎是美国的五倍。《2010商业展望》在针对中国的调查中,有将近80%的中国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信息技术不仅只是降低成本的工具,它已经成为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
2010年的挑战对于IT究竟能够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IT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业界也有许多争论。孔翰宁博士带来的《2010商业展望》报告中的多项内容都涉及到了目前企业所关心的内容,包括在2010年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中国企业对IT技术的应用是否充分、企业内部机制和人力资源管理如何达到最佳效益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内一些知名企业和知名人士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作为传统企业的代表,首钢总公司总经理助理强伟认为,作为传统工业企业的代表,首钢在10年内要将新首钢建设成为21世纪的概念化工厂,如此大跨度的发展使首钢在管理、技术上都面临着很多挑战。由信息化所推动的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市场、科技、竞争的全球化竞争,另外客户的多元化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使得竞争环境日益严酷。
谈到科技在中国企当中的投入和应用问题,强伟在欧美国家考察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中国的大中型钢铁企业中,主要的工艺装备都比欧美国家先进,“但是他们用落后于我们的装备轧出了保时捷、宝马、奔驰的钢板。所以我认为,目前国内企业的关键问题是管理的落后,这才是制约我们竞争力发展的瓶颈。而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合理的信息技术应用正是解决这一瓶颈的良好途径。首钢两年来的信息化建设,给我们这样的传统制造业带来的直接效益,包括:使我们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对成本的降低和新产品开发效率的提高都带来效果;此外使传统产业的竞争方式也产生了变化。”
钢铁企业的技术及应用问题目前在国内许多制造型企业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未来,国内另一个快速增长的关键性行业--金融服务业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难题,新华人寿股份有限公司信息管理中心总经理金锋说,到2010年还有5年的时间,在这5年当中金融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客户关系管理、内部管控风险控制、经营创新以及为股东创造价值等方面。
技术联盟:增加IT回报空间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教授指出,中国企业在整体的技术应用上都相对落后,但是技术的落后并不是单个企业的问题,而是整体产业环境的问题。如果一个企业在使用ERP系统,而其客户不用ERP、上下游的合作伙伴也不用ERP,这样技术带来的利润空间就非常有限。企业之间应该学会技术合作与价值分享,在客户、供应商甚至整个价值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进行价值分享。很多新技术的出现绝不是由于单个企业的成功而形成的,而是依赖于很多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这是非常重要的。
从金融服务业的角度,金锋也认为,科技应用需要环境。科技应用并不意味着把所有好技术都堆积起来,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有两个词非常关键:最合适与可衡量。IT是一个花钱的行当,但是花了钱之后,企业是否获得了最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有多少企业对自己的产生效益做过调研?数据来源是否可信,得到的数据是否能够衡量效益?因此IT应用系统只有经过衡量了才可以执行,否则要说服领导做如此大的投资是很困难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志能博士认为,中国企业的IT应用还需跟政府部门联盟。他说,在谈论企业的技术应用时说,我们必须关注技术应用的条件,目前在中国很多条件都不具备,首先是行业成熟性问题,比如在美国物流行业是信息技术应用效果非常好的产业,但是在中国物流业非常落后,连机械化都没有完成,信息化肯定存在距离;其次,在一个行业里,IT技术的应用通常是从龙头企业开始,但是现在中国的很多行业里还缺少这样的龙头企业;此外,现在在中国很多重要信息都掌控在政府的手里,政府如果不愿意分享这些信息,那仍然还是有路无车的状况。
而针对IT应用系统能够给企业带来多省回报的问题,孔翰宁博士通过一些欧美企业的IT应用经验,得出一条结论:如果企业仅仅只是采用了信息技术,而没有改变其他环节的IT应用链条,则信息技术能够产生的影响将非常有限;相反,如果企业只是去改造管理模式,而没有采用信息技术的话,产生的效果同相也会很小。孔翰宁博士强调说:“信息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这是对的,但是要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即信息技术必须得到机构变革的增援,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有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一家管理运行状态最佳的企业中实施最佳的信息技术,我们将会发现,这家企业的生产率将被提高20%到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