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缘 北京报道
7月14日,长城电脑公司(000066.SZ)发布公告,同意孙治成辞去总裁职务和公司董事职务。这是继2004年12月向IBM转让IIPC股份之后,长城这家一直试图重塑品牌的老牌国有企业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无论是否因为“家庭原因”而辞职,孙治成显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从2004年11月与神州数码停止双方“关于PC渠道模式的探索”以来,长城的库存周转期已经由60多天降到13天左右。2005年3月,长城电脑PC事业部开始盈利。长城电脑不但“止血”,而且一季度主营业务收入4.3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净利润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向IBM转让IIPC股权获得的3亿多现金加上以前的积累,长城电脑的现金储备约有七八亿元,财务状况非常健康,以至于长城内部对孙治成的“节流”功夫都有相当的好评。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离开长城电脑可能是孙治成的聪明选择,但我们不难发现,在孙治成功成身退的背后,是长城电脑作为长城集团核心企业和“长城”品牌代表却始终“代而不言”的隐痛。
百万PC仍是梦想?
长城集团的三级子公司长城电脑一直是长城品牌的代表,主营业务中的PC、显示器、服务器、电源等产品销量全部位居全球市场前五名,显示器和电源业务则是赢利重点。据统计,全球每6台电脑里就有一台电脑使用的是长城制造出的部件,比如长城的硬盘、电源、显示器等等,但主要都是OEM(代工)产品,自有品牌只占很小比例。“长城”品牌的产品如PC、笔记本电脑仅占销售总额中很小的一部分。
长城在制造业上有明显的优势,但是制造业务都是和IBM等国际企业合资,长城只是小股东,PC是长城发家的产品,对于自有品牌PC,长城有难以割舍的情结。从2000年开始,几任PC事业部领导人频繁更替,都没有能在短暂的任期内从根本上提升长城PC的市场占有率。正如孙治成曾说的:“由于机制的原因,长城电脑事业部在国内业务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
2004年6月,长城董事长陈肇雄在上任之初也曾对长城电脑PC事业部提出“在比较短的时间里自有品牌PC的销量上升到100万台”的要求,希望作为长城电脑核心业务之一的PC业务能重新回到市场前列中去。一年时间过去了,“向高端高技术市场发展”的自有品牌战略没有变,但目前长城PC的市场占有率仍不到2%,20万台左右的年销量远不能使长城进入第一军团,长城的百万PC梦想依然遥远。
在国内PC行业的老对手联想收购IBM全球PC业务实现转型之后,长城也深刻体会到“最大电脑制造企业”和“最大出口企业”不能作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从“制造长城”到“品牌长城”
目前,长城正力图改变多年来的“制造长城”形象,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长城集团旗下的所有核心企业,包括上市公司深科技、湘计算机等统一改为“长城”的名号。但在从“制造长城”向“品牌长城”调整的过程中,产品的品牌如何体现?这个远比统一名号更为关键的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合理的答案。
长城与IBM的新合资公司——长城国际系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目前已经进入投产阶段,长城以服务器带动解决方案进入企业级市场的发展思路也似乎合情合理。
但对长城而言,一直以来,制造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销售出去,如何解决渠道物流、市场营销的问题。仅以PC渠道而言,长城的销售渠道都是多年来积累下来的,其中“盘根错节”的复杂程度并不是哪个历任总经理就轻易解决过的。而服务器产品多年来主要依靠在军队和政府的采购业务,渠道体系并不完备,与竞争对手仍有差距。这是否意味着在PC的战略布局并不清晰的情况下,长城仍需定位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无论是PC、服务器或其他产品,长城集团高层从“制造长城”向“品牌长城”转变的战略和决心如何在实施层面得到稳妥执行也需拭目以待。
不久前有消息称,按照国资委的要求,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与长城集团将合并形成资产1000亿以上的巨型企业,曾是CEC副总经理的陈肇雄将在合并后的企业中扮演重要角色。虽然长城的资产规模比中电小得多,合并有可能是“小吃大”的局面,但与“长城电脑”的品牌相比,CEC旗下并没有更为知名的企业。有关人士分析,长城目前的整合包括统一商号等等应该都是为合并过渡期做准备,用意也是合并后在新的公司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若真如此,未来用什么来代表“长城”的品牌更是“品牌长城”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