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辉
最近,看了一档对话栏目,其中请来的企业家说了一句比较有深意的话,也就是要保持中华文化,在挣钱的同时要保持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了中华的文化,把全天下的钱都挣到又有什么价值”,虽然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否需要上升到如此的高度我持保留意见。但很显然,现在一些软件已经逐渐的在商业和道德的选择中放弃了道德方面的自控力。
最近,某软件被媒体定义为 “病毒”,并掀起业界讨论,一时间,这类软件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或许面对这样事情,我们不得不用到道德这样的标尺。
其实最初并没有如此严重。比如,对于很多软件来说,由于无法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得足够的回报,于是采用了暗中捆绑某些插件的方式来欺骗用户,并获得厂商给予的回报,对于这些软件作者来说,其实真的不好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因为毕竟他们也需要通过软件为自己带来回报。
之后,对于某些以企业化为运营目标的人来说,并不一定也是道德的堕落。比如为了市场竞争的需要,最早利用IE的ActiveX插件机制的3721创始人周鸿袆便在很多场合提到为了和Microsoft竞争不得已才采用了这种策略。
不过,随着取得显著的效果,市场上的其他厂商也看到了这种方式的作用,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随着类似的产品越来越多,最终给用户带来了越来越大的伤害,甚至一些新的软件利用系统的漏洞“劫持”用户的计算机来达到自己的商业目的,应该说已经忘记了道德的标准。
事实上,在国外也有类似收集用户信息或者在用户桌面投放广告的产品,比如有的产品就通过提供天气预报服务的软件形式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也有通过给用户一些回报的方式来在桌面投放广告。但这些产品并没有想中国的流氓软件一样被舆论大量的攻击,应该说,这些产品之所以还能够被用户所接受,想来是没有降低到道德的底线之下。
现在,当某些软件的道德已经下降到人们忍受线以下的时候,让整个社会的力量来鄙视它们吧。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这些软件的始作俑者在商业利益和道德的较量中,能够更加重视人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