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实习生邵周全记者殷正明 专利发明上网公告后,本市一位专利权人竟收到100多封看似冠冕堂皇的敲诈信。另一位教授的一个发明,引来的敲诈信叠起来居然有1米高。近年来专利成果交易相当活跃,形形色色的骗子便穿插其中。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市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介入鉴别,已使几十位专利权人避免了因受骗造成的经济损失。有关人士称,专利诈骗“专业户”的手法大体有3种,只要仔细分辨,就能拆穿其骗局。
一板斧假称外企购买
外地假中介的来信中往往声称有外企愿高价购买专利成果,并邀发明人与外方经理直接洽谈。到场的外方其实是“连裆模子”,一见面便表示愿意购买,但要将合同与专利说明书翻译成正规的外文版本传真至外企总部,并要求经过公证。假中介则称翻译与公证可在当地一揽子解决,但要加急费。等到发明人拿出翻译费、公证费、加急费,假中介外出,假外方也找个借口离场,双双“蒸发”,只留下假名片。
辨析:假中介一般都没有正规的办公室,就是有也是临时租用的。假外方名片印的公司可能是真的,但只要往这家公司打个电话,就立刻可以查明这个经理是假的。最重要的是,在专利成果转让过程中一般并不需要专利权人掏钱,一切手续费用可让对方先行垫付,交易成功后再从总额中扣除。如对方百般推托,则必是骗局。
二板斧假冒“国家级”
一些“专业户”经常打着“国家科技成果奖励委”、“国家荣誉奖励委”的名号,向专利权人发出获奖通知书,称其专利获得“优秀发明奖”、“最佳成果奖”,有的甚至邀请专利权人参加“颁奖大会”。通知中写明联系人电话、地址,要求专利权人先将专家评审费及工本费汇到指定的账户上。一旦专利权人掏钱汇出,从此便杳无音信,“国家级奖项”便跟着打了水漂。
辨析:刚上网公告的专利一般不大可能立即参与评奖,就是已投用的专利技术,参评也需要逐级上报。专利权人可到国家主管部门网站查询,或向通知发出地的知识产权局询问。如果发现邀请函所印地址不确切、账号为个人储蓄卡账号、所留固定电话号码出现了呼叫转移等情况,则要加倍警惕,因为十有八九已面临专利诈骗陷阱。
三板斧假办“国际展”
骗子假称举办国际博览会骗钱的也很多。有的假冒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举办“中国国际专利成果大汇展”。他们往往先向专利权人发出电子邮件或书面通知,称其专利已经在大展上获专家好评,即将编入《国际杰出专利成果总汇》一书,然后烫金证书接踵而至,证书中附上工本费数目和汇款账号,内称每位入选的专利发明家均需自购10本书,汇款500元。若不汇款将被从书中除名。
辨析:发明人地址等信息是骗子从网上专利信息系统获取的,骗子所说的国际展全属子虚乌有,出版一事也是胡编乱造的。只要向“国际展”举办地的政府机构查询,或是打个电话到出版社,骗局立即会被拆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