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国平
记得三年前参加某著名网络厂商的渠道大会时,其大中华区的老总在讲台上激昂陈辞,大呼来年业绩增长目标在300%云云,仿佛当时的中国市场遍地黄金,有点当年的打工仔进城发电报的那种味道:人傻,钱多,快来。
私下里聊天,向这位老总请教这一高尚目标的可能性,得到的答案是:中国区当年的业绩超过了一倍的增幅,但美国总部的BOSS们还是嫌这个速度太慢,要求大干快上。看来老外也有人来疯的时候,大跃进也不独是中国的专利。
老总说这话时依旧面带微笑,风度犹在,就像他在台上面对渠道伙伴激情演讲时的样子。天知道他是不是把一脸苦笑吞进了肚子里,要知道即使在生机盎然得引人无穷遐想的中国市场,这样的目标也不是跳一跳就能摸到的了,那简直是只能玩撑杆跳。
时至今日,这家公司的300%并未实现,倒是很快就与国内某知名厂商合资了。这位老总也不知身在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一位职业经理人,还有的是他表演的舞台。
这就是职业经理人的江湖,上课下课,实则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就认识一位原康柏公司的经理人,单在康柏中国就是三进三出,好似一位消防队员。不过,最后一场火他还没有扑灭的时候,康柏已经卖给HP了。
经理人的江湖,也是经理人形成的一个生态圈。其中有位高权重如郭士纳者,运筹帷幄,高瞻远瞩,挽IBM于既倒。也有铁腕如卡莉者,大刀阔斧,强购康柏,可惜最后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被董事会硬拉下马。
这样的经理人,自然是江湖中的大佬,手里拽着一家公司的运营命脉,眼里瞅着数万人的方向与生计,考虑的是如何做一家基业长青的百年大公司。
更多的经理人,则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类型,头顶着每月每季每年的业绩任务,率一个团队,与对手在市场一线厮杀。每年甚至每季的厮杀战果,决定着他们的升或迁,去与留。
这类经理人的江湖中,一个基本的生存原则就是“卖而优则仕”,或者相反,便是上课越快,下课也越快。
IBM中国曾有一名事业部经理,一两年之内,便经历了职场上的冰火两重天。先是奋斗十几载,坐上事业部中国区的一把手位置,接着一年多时间,又跃升到大中华区老总,再接着半年时间,更被提升为部门副总裁。但是,下来得更快。几月之内,又从副总裁退回中国区,最近又听说已经被下派华东去组建一家分公司了。这位老兄是典型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想,除了“卖而优则仕”这个江湖中的生存铁律,实在找不出更合理的解释。
最近,一个“公司不是我的家”的宏版本又在网络上迅速传开,前面还有联想版与戴尔版。自从施振荣退休,王振堂与意大利人兰奇主政以来,宏内部调整的架式也迅速拉开了。与宏近几年在欧洲甚至北美市场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相反,宏中国近几年的业绩表现是宏高层的一大心病。所以,兰奇主政以来,很快便用赖泰岳替换林显郎主掌中国业务。
几年前就认识林显郎了,他是一个典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式的经理人,几乎到了事必躬亲的地步。少有人知的是,宏中国发布的广告,设计几乎全部出自林显郎之手。他常年累月地在台湾内地穿梭,有一次他告诉我,手里已积攒下了数百张登机卡,全是在台北、北京、上海之间飞来飞去的记录。
1999年左右,林显郎主持宏中国,大刀阔斧地对台式机渠道进行整改,取消总代模式而代之以区域分销,并且迅速见效。2003年底,又宣布在笔记本渠道上进行类似的调整。同时,在内地迅速扩建分公司,试图与宏在欧洲攻城拔寨的直接经销模式接轨。没想到的是,这些举措在内地市场明显水土不服,导致宏中国的业绩进一步下挫。这个当年在台湾市场享有“营销杀手”盛誉的经理人,今番可谓是抱憾而去。对于这位老江湖来说,甚至对于宏中国来说,内地市场仍是一块神秘之地。
近日,又有长城电脑董事兼总裁孙治成的去职引人侧目。加上此前长城电脑PC事业部总经理郑农的离职,王之隐退之后的长城电脑再一次出现人事大震荡。
与林显郎有点异曲同工的是,孙治成也是在2003年对长城PC的渠道动了一次大手术,将这个产品线的营销外包给神州数码,试图借后者强大的营销网络让长城电脑迎来“第二春”。不想合作一年有余,业绩平平,按捺不住的孙治成又悍然决定结束跟神州数码的独家代理合作。
在这些震荡的背后,业绩是关键的所在,渠道的不适则又是关键的根源,这是林显郎、孙治成们共同面临的困局。
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这是经理人存在的一个体制基础,同时又是一个公司长远发展与每年业绩任务之间的一个悖论,两者之间的平衡艺术,便是经理人必修的课程--这就是经理人身处的江湖。
所以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他去当经理人,因为那里是他的天堂,他的归宿;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去当经理人,因为那里是他的地狱,他的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