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上午,在中华世纪坛多媒体厅,十周岁的曙光给我们带来了一次企业和产业的双重回顾。作为一个十年只专注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中国企业,在自己的十岁生日时,除了喜庆,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文 苗壮 摄影 商铭 苗壮
一提高性能计算机,大家脑子里便会浮现出一台台冷冰冰的黑色机箱和机械森林一般的机房,而且通常这样的机房都常年开着冷气。虽然高性能计算机已经走进越来越多的普通企业,但在很多人眼里,它始终比较神秘,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冷美人”。
“让高性能计算机平民化!”曙光喊出这一句口号容易,但要把它做好,恐怕仅仅依靠技术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这个口号,曙光已经努力了整整十年,目标还没有完全实现,在过生日的时候,正好先做一个总结。
“世纪”见证
曙光把十周年庆典的地点选在中华世纪坛,决不是为了使宣传效果更轰动,应该是曙光觉得自己走过的这十年,在中国高性能计算产业的发展历程里,算得上是一个“世纪”见证。曙光董事长李国杰院士在庆典前几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关于曙光十周年,我希望更多是总结性的,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比如说创新之路中国到底应该如何走。我们要从自己的经历分析一下,看看哪些地方走对了,哪些地方需要吸取教训。有的事不亲自做就不知道它的难,有的事可能是以前没有做,做了以后才知道能够做。所以我想跟曙光一起,总结出一些东西,希望能够对其他企业有所启示。这才是曙光十周年总结的实际目标。”
庆典会场处处都是大红色,不仅仅为了喜庆,还因为那是曙光Logo上唯一的颜色。大门两侧的门框由数字1和0组成,让人提前知道自己要进入一个回顾十年的旅程。走进去,里面是一个狭长的走廊,脚下地毯上印着“时光隧道”4个字。长廊左边的展示柜里,摆放着十年中曾经多次创造辉煌的曙光机,走过看过,让人不得不感叹十年间中国高性能领域的巨大变化;右边满满一墙的企业介绍和发展目标,又让人对曙光的今天和明天多了一份了解和期望。长廊尽头的那面墙上,写着曙光十周年的主题口号:曙光十年,感动中国。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为曙光走过的十年所感动,我自己看到背景图案里的那条龙时,一股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让我热血沸腾。
科学家的战略眼光
十周年庆典终归要有庆典的样子,节目还是要一个一个进行。首先是李国杰院士的主题讲话,他简单回顾了十年间曙光以及高性能产业的变化,通过技术创新对中国高性能领域产生推动作用的几个系列产品把十年定格为几个瞬间。他还宣布:“下一步曙光要采用中国生产的CPU芯片,从明年开始将采用‘龙芯’R1来做低端服务器。曙光将推出多核多线程的服务器,促使高性能计算机大众化。”十年总结刚刚开始,李老师就来兑现承诺了。都说知识分子固执,其实用另一个词形容更合适,那就是——执着。曙光机发明的初衷便是打破国外厂商对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域的垄断和制约,让高性能计算机这个“冷美人”从高贵的殿堂走下来,为平民百姓做贡献。曙光为了这个承诺,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走了十年。如今北京市民每天看到的天气预报,便是由曙光服务器上的数据统计分析出来的,恐怕这是说明高性能计算机平民化的最直接的例子。
李老师的讲话中再次提到了当代年轻人对中国科研能力不信任的问题,跟几天前他接受采访时的表述一致。当时他说:“现在的年轻人,做别的事可能很大胆,但是一旦需要跟国外公司竞争的时候,他们就变得没有胆子了。而且在网络上有不少年轻人对中国科技进行评论时,总是充满置疑,他们不相信中国科学家会做出好东西。但是如果别人比你强的东西你都不敢去做的话,那这些科学家就不用工作了。我们完全有能力做出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成果,为国家排忧解难,为企业提供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我们的人力物力有限,不能同时在众多方向上做到世界一流,但在某些选定的方向上已经做到或接近世界一流。”
其实李老师是个挺爱笑的人,记者在采访他时,提到他手下的几名得力干将,他总是很自豪地笑起来。特别是4年前自己坚定地选择历军任总裁的那段故事,让他的脸上显出骄傲的表情。当时他找到做技术出身的历军谈任命其为总裁的时候,竟然被历军以“我没有管理经验”为由给一口回绝了。但是他坚信自己的眼光,认为这个对技术钻研得特别认真的小伙子,一定能够给曙光带来新的东西和新的发展。于是第三天,李老师依然“固执”地任命历军为曙光公司总裁,并且声明“三年内不会换”。4年后的今天,李老师看着大屏幕上曙光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再看看坐在身边的少帅,心情肯定像在欣赏自己的两个得意作品。
感人故事不细说
曙光副总裁聂华的讲话主题是从技术、产品、用户三个方面来回顾曙光十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这种场合的讲述时间不允许把那么多的小故事讲得那么仔细,笔者没有再去听那些最近听到看到很多次的事情,脑子里开始回忆跟聂华两次聊天的情景。
作为从曙光成立第一天起就在那工作的老员工,聂华几乎知道十年中所有与曙光有关的故事。讲到十年前他们在曙光机上建立中国第一个BBS站点的时候,他兴奋得就像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仿佛又回到了那开心的年代。聂华总是讲那些通过服务让用户感动的故事。记者当时听了长期驻扎在中石油项目上的技术小组的故事后问,是不是曙光会为所有用户都提供这样的服务。聂华坦言道,曙光不可能为遍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都提供同样的服务,但对那些无法为其提供24小时现场服务的用户,曙光能够做到快速反应服务,同时在每年的3个长假期间都专门安排值班人员和预留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