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代周刊》记者/康 宁 曾帼英(发自深圳、纽约)
“软件病毒问题解决了吗?”张明正反问《IT时代周刊》。这个问题也是他看待反病毒市场存在与否的惟一方式。
台湾人张明正领导着全球最大的反病毒软件供应商——趋势科技(Trend Micro),他是
这家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会主席,因此张明正对全球反病毒软件市场的了解洞若观火,而他的一些观点因为直率和富有见地总能对全球反病毒市场产生巨大影响。
福祸同降,人类创造计算机的同时也带来了病毒。面对屡杀不绝的病毒,世界一度陷入恐慌之中,特别是几年前的“CIH”、“美丽莎”等蠕虫病毒对计算机用户和互联网的严重侵扰,彻底激发了全球产业界对病毒“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意念。张明正承认自己也面临着这样的压力,但也坦率地认为全球软件用户远没有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不仅如此,他还指出,未来反病毒软件市场的走向就在软件巨人Microsoft的一念之间。
变量一:市场维系于Microsoft
Microsoft最早做出让全球反病毒厂商都吓一跳的举措是在2003年。当时,这家软件巨头收购了罗马尼亚反病毒公司GeCAD公司。此后就一发不可收拾。
2004年12月和2005年2月,他们又先后宣布收购两家反病毒厂商,并在今年早些时候推出免费的间谍软件移除工具。Microsoft的系列之举被业界一致认为是进军反病毒软件市场的前兆。
看好Microsoft的观点认为,他们对操作系统的缺陷非常清楚,完全能够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反病毒软件来取悦市场,同时另有声音指出,Microsoft的介入既是机遇,又潜伏着危机。
据了解,目前全球产业界对Microsoft的关心大都集中在他们接下来的动作。美国方面有分析报告指出:如果Microsoft把杀毒产品同操作系统实施免费捆绑,这对全球反病毒厂商是一场灾难——市场规模大幅缩水,单机版市场的销售额下跌50%以上;如果Microsoft不实施免费捆绑,市场则将扩大,这对全球同业都有好处。“Microsoft会不会实施免费捆绑显得至关重要。”该报告就此指出。
作为竞争对手,张明正一方面审慎地注视着Microsoft动向;另一方面却不担心Microsoft会给业界带来巨大的杀伤力。他认为这好比硬币有正反两面,Microsoft介入反病毒市场也是一柄双刃剑。他告诉《IT时代周刊》:“Microsoft的优势在于他们更清楚操作系统的隐患,可以及早采取补救措施,但这也可能转化为劣势。当下一波病毒来的时候,Microsoft只要没有第一个抓住,其名声肯定大降。”
不仅如此,业界还认为Microsoft介入的时间较晚,难于在短期内建立起反病毒技术优势。“这个市场实质是提供24小时的反病毒服务,需要有一连串的反病毒知识和技巧,专业厂商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处理或缓解病毒危机,但Microsoft现阶段无法办到。”所以,Microsoft在完成一系列收购后并没有大动作,甚至把具有数千万用户的Hotmail邮件系统的反病毒业务外包给了其他公司。
据此,高盛公司计算机与软件分析师托马斯·威尔逊(Thomas Welson)认为Microsoft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告诉本刊记者:“今天出现如此严重的病毒问题大都由Microsoft的Windows操作系统引发,Microsoft在反病毒领域表现得好,消费者认为那是他们应该做的;但如果Microsoft表现不好,那只会把事情搞砸。”
威尔逊还同时指出,如果Microsoft继续不重视杀毒产品,那客户肯定不会买账,但又必须往这个方向走,否则收购就毫无意义。
变量二:道与魔的较量
主动式防毒技术曾在前些年的反病毒界非常流行,消费市场幻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病毒问题。美国Symantec 公司和国内交大铭泰公司都曾为此付出相当努力,并推出了相应产品。但发展至今,主动式防毒技术的研究始终进展不大,新病毒层出不穷地涌现。因而,国内外普遍质疑主动式防毒技术的可能性。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反病毒软件行业分会的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如果还有新病毒出来,大家还在继续中毒,这说明病毒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上述人士的观点代表了相当部分业界人士新近形成的对反病毒技术走向的看法,这是他们看反病毒市场的基本点。张明正也是上述观点的支持者,他承认病毒与反病毒的斗争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就好比发达的现代医学在艾滋病、埃博拉、SARS等生物病毒面前依然一筹莫展,更何况诞生不过十几年的反病毒技术面对的是不断出现的新病毒。他说:“操作平台一直在改变,病毒形态也一直在改变,没有人可能预见到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操作平台,自然无法预测未来的病毒形态了。”
事实诚如张明正所言,木马程序、QQ尾巴,以及6个月前才开始出现的钓鱼病毒、间谍软件等新型病毒都不曾为业界预料,但它们的出现却给计算机用户带来了莫大的麻烦。“我们不应该把所有的资源放在防御方面,而是着眼于病毒一旦出现该怎么很快地查杀、隔离。”张明正指出。
事实上,Symantec 、趋势科技等都曾投入了研发人员做预防式研究,但因为都不知道病毒来自何处而不得不去收集很多未传播的病毒,或是干脆自己动手编写病毒码,但后来证明这种方法并不成功。“这样做的目的是把这些病毒放进计算机环境试着看能不能抓到,可就是能100%抓到这些病毒,也不等于会抓到外面发生的病毒,而外面能够产生的病毒,并不是一小队工程师可以完全想象出来的。”张明正说。行业协会负责人也认为,100%的病毒,如果只防住了80%,那还是没有用。只要有一支病毒扩散出来,麻烦就大了。因此对我们来讲,病毒一定会发生。
这种观点与业界近期的一项调查结果相吻合。据该调查资料显示,用户对反病毒技术发展走向并不在意,他们只关心手中的反病毒软件是否能够将自己的损失降到最低。如果让客户在“防住全部病毒”、“杀掉全部病毒”、“降低损失”和“网络不要断”4个选项中作出选择,他们往往会选择后面2项。基于此,趋势科技建立了以“病毒服务”为导向的商业模式——不一定首先彻底清除病毒,但一定不要让客户的利益受到影响。
变量三:手机杀毒市场
虽然不能主动出击提前截杀病毒,但业界认为防病毒厂商持有一定的预见性非常重要。而目前业界作出的较为一致的预测是,手机操作系统极有可能是下一波病毒泛滥的重灾区。
对此,张明正希望防病毒厂商早日做好准备,以避免手机病毒大规模爆发时被搞得措手不及。
从现状来看,手机操作系统的格局不像较为单一的桌面操作系统,全球市场上已经出现了Microsoft、Nokia、Linux和Palmsource公司等研发的,基于不同平台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专家们认为,没有统一安全标准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很容易受到病毒攻击,给手机用户和通信网络带来麻烦。据了解,此前已有诸如“Cabir”的手机病毒在中国、美国、俄罗斯、荷兰和卢森堡等20多个国家传播,只不过未酿成大祸而不受人重视。但对于精明的防病毒厂商而言,手机市场无疑是下一个“聚宝盆”。
“手机可以做到大人小孩人手一部,其市场拥有量远超PC,因此可以预见这将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尤其对中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手机拥有量庞大的国家市场更是如此。”高盛公司的托马斯·威尔逊表示自己看好未来的手机反病毒市场,张明正也指出:“防毒软件市场的特性是没有病毒就没有市场。一旦病毒妨碍了手机的使用,给手机用户造成损害,市场就起来了。”
然而,手机操作系统的多样性也预示着手机防毒技术并不如PC版般简单,反病毒厂商必须根据Symbian(Nokia)、Windows Mobile(Microsoft)、Linux(开源组织)和Palmsource(Palmsource公司)等操作系统的不同缺陷做出因应措施,而不能只集中于某一项操作系统。但如果对每一个手机平台都投入精力,又会分散厂商的研发能力。
“最好的办法是开发出跨平台的反病毒技术,实现中央控制。”张明正说,“不过,这需要考虑到反病毒厂商之外的因素。”他认为,手机防毒软件并不是厂商一家的事,他们需要和手机制造商、操作系统开发商和电信运营商三方结盟。
“病毒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如果只针对单部手机做查杀处理措施,运营商数据中心中了病毒,任何手机都将自身难保。而某部手机出现病毒,也同样会感染其他的手机操作系统,甚至危及运营商的数据中心。”威尔逊解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