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斗、恶斗、苦斗、缠斗……Intel与AMD的斗争历史,一如Microsoft与Linux的恩怨,苹果系统与X86架构的纷争,同样是精彩纷呈,记录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史。
当年威震半导体行业的前辈公司仙童(Fair Child)或许想不到,由它衍生出来的两大分支竟然会如此强烈地影响到今天的IT行业。
这场竞争的大半程Intel都遥遥领先。这家公司最早打出了“Intel Deliver”(Intel说到做到)的286,尔后又推出了386,打出了“3比2好”的口号。在90年代的大多数时间内,Intel的产品差异化战术使得芯片巨头一骑绝尘,旁人难以望其项背。
品牌号召与技术领先构成了Intel黄金时期的主要核心竞争力,典型的案例是第一代奔腾芯片上市。对市场价格、渠道的控制能力,对下游厂商议价的离散能力形成了次要竞争力,典型例证是赛扬芯片的诞生和突然扶植中国的TCL。
通过不断的定标管理式追赶,AMD以一种比Intel夸张甚至嚣张的方式赢得了人们的注意。AMD有一则电视广告广为人知:海上有一个青年,身着商人服装站在冲浪板上,成功地冲出这朵螺旋状的浪花。结束语是:“AMD Catch the Wave(AMD,赶上潮流)。”
2000年3月,AMD推出了1GHz Athlon处理器,第一个跨过了处理器千兆主频的大关,令业界刮目相看。一方面是在微处理器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在产品价格营销和品牌积淀上,AMD与Intel大打出手。
在两强对立的市场竞争中,公众往往认为挑战者具有与被挑战者同样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市场营销中的“追跑者定理”被AMD运用得十分纯熟,“百事可乐对阵可口可乐”的商业故事在IT业界重演。
面对Intel的策略压迫,AMD奋起反击,并屡屡得手。市场对AMD的关注表达了一种欣赏弱者的心态,看客们固然多了谈资和观看现实舞台剧的快乐,但总有人希望借助挑战者破坏市场权贵的垄断地位。
各国政府不约而同地扶植Linux打击Microsoft的Windows,真的有那么多Linux得到应用吗?或许没有那么多,但它形成了一种战略威慑。Intel与AMD的好戏此时才算进入到一个高潮。
Intel方面的策略感与“仙童八杰”一脉相连。鲍勃·诺伊斯的远见和果断使Intel成为世界上最有胆略的高科技公司;摩尔提出的摩尔定理像一股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统治了硅谷30多年;格鲁夫则在80年代初,为Intel的产业转型立下汗马功劳。
Intel比竞争对手更快进入成熟期。从历史的角度看,在Intel三大创始人陆续淡出后,Intel从一个主要生产微处理器的公司,转变为跨越IT、涉足通讯和网络的多元化公司。
消费电子产业的规模在过去的四年里增长了一倍。数字革命不仅开发出了新型设备,而且旧有的设备也被改换了面貌。至2008年,数字家庭技术市场的市值将达到110亿美元。2003年数字家庭全球市场总值高达4500亿美元,其中的3700亿是智能信息家电硬件产品。3年内,数字家庭网络通讯部分的价值将达到171亿美元。
Intel的策略着眼点不再是产品,而是应用环境和整合平台。“平台化”策略观点的提出,表明Intel的战略高层比AMD看得更远。当然,战略的执行力是另外一回事。
从家庭应用层面来说,数字家庭简单易行,消费者无需了解技术,应用自动化程度高。要想每种数码终端都能“隐蔽技术”,并把良好体验留给消费者,技术标准必须彼此融合。AMD代表了用户对价格的需求,Intel代表了市场对价值的追求,就像汽车市场同时存在韩国现代与宝马车一样,战略竞争既有交汇点,也有差异性。
AMD想要从法律的角度打倒Intel,这个想法没错,但是AMD难度很大。AMD要证明,Intel确实阻挠消费者公平地选择产品,排挤市场竞争。这种垄断举动不是个别雇员的个人行为,而是Intel的公司意志。这种情况是很难证明,不是拿出多少页状纸来说明的问题。
AMD还要面对自己前期战略自设的品牌陷阱。AMD真能打消人们保护自己投资价值的理念吗?Intel提供给消费者的体验和品牌安全感,AMD都能代替吗?恐怕谁也给不了答案——谁都说Linux好,可为什么每台PC开机我们总看到Windows的图案。
战略威慑收到效果(往往是价格战)以后,市场倾向性恢复均衡,消费者继续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细分产品,这就是道理所在。
不管诉讼的结果如何,我们最希望看到的结局是Intel与AMD分不出胜负,永远纠缠下去。有了AMD,Intel可以光明正大地摆脱垄断罪名的指控;有了Intel,AMD总能在价格细分中找到位置。(文/金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