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就是国家的一块试验田,从她诞生之日起就走了一条探索之路,一条自主创新之路。她覆盖了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最密集的区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引擎,在自主创新领域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突破。高新区以其丰富的科技智力资源在经济技术全球化的浪潮中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21世纪是知识资本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也是中国全面崛起的时代,自主创新,中国创造是高新区高新企业的灵魂和精髓,是高新区高新企业的历史使命。怎样从made in China到made by China,她——中国高新区吸引着世界的眼球,
更承载着国人的厚望。本周刊将围绕“如何提高中国高新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和如何切实解决制约国家高新区高新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这一主题派遣记者报道全国高新区和高新企业。让我们一起见证中国高新区“第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编者
6月23日中关村管委会正式启动了为期3个月的“中关村科技园百家企业自主创新新闻调查”活动。调查对象一区七园100余家自主创新企业。调查组由20多家新闻单位记者组成,由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实施。这次调查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对中关村自主创新的基础情况和实现“五年上台阶”目标、向一流科技园区迈进所具备的基本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对中关村的自主创新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深入分析中关村自主创新的成因,找出中关村自主创新的特点。通过典型的企业专访、专家座谈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实地采访。
采访了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冯军。
记者:如何提高高新企业的创新研发能力?
冯军: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时曾说过:“推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继续办好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中关村一家IT企业,华旗之所以能发展这么快的根本原因就是不断创新。
正是公司在研发方面的不断投入,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极高的竞争性。目前华旗资讯的“爱国者”品牌在移动存储领域市场占有率为31%,比Samsung 多10个百分点。
记者:如何切实解决制约一家高新技术企业进行“第二次创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冯军:作为一家IT企业,华旗从1993年在中关村开始创业到如今已10多年了。在经历了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以后,许多高新技术企业都会面临“第二次创业”历程。其实也就是从在国内竞争到面临全球化竞争。
正如你所说,第二次创业和第一次创业所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多也更明显了。因为,以前我们只是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现在我们所面对的却是跨国企业。因此,对于中国的IT企业来说,在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无疑将会是巨大的。在我们华旗前10年的发展里,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联想、方正等很多优秀民族IT企业的发展经验、思路给了华旗不少的借鉴。相对而言,华旗的国际化之行却很少有成功的经验可循,这将是年轻的华旗今后所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对于华旗而言,新标志的启用是华旗转型、走向国际化的第一步。aigo品牌能否真正在国际市场上成为长久的知名品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除了标志的转变外,在财政、人才、管理、资金以及企业文化等国际化方面,华旗还要进行更为大胆的改革。
随着中国企业的不断发展,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在国际化这一全新环境的探寻中,中国的IT企业应结合彼此的优势,共同打入国际市场,树立中国生产的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作为已成功开始国际化进程的优秀企业,比如说华旗,可以将不断积累的经验拿出来,与立志于国际化的国内同行分享,共同提高彼此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记者:您从事这项技术创新的动力是什么?
冯军: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兴旺发达的动力,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同时展望未来,我们可以看到,每隔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就会有一次重大的飞跃,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华民族开始从封建思想中解放出来;30年之后,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华民族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并开始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再30年之后,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国家进一步繁荣、强大,给了中国企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一个30年后那就是2009年前后,正好伴随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这两个全球瞩目的世界大型活动,必然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全新认识,并必然带动中国的国际化进入新纪元,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崭新的时代,让全世界为中国喝彩。同时,这也是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赢得全世界尊重的难得机遇。所以作为民族企业,我们应该珍惜所处的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和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机遇是留给做好准备的人的,为此值得所有的民族企业为之拼搏和奋斗,这也就是我从事技术创新的动力所在。
记者:企业家的特点和素质是什么?
冯军: 中国象棋中的“王”,永远被禁锢在小小的田字格中;国际象棋的“王”,可以根据情况变化,与车换位,灵活行走。在华旗资讯所提倡的企业文化中要求企业领导者既要做一个战略决策的制定者,也要能深入基层,到第一线去,了解第一手的市场信息,用一句中国古话说就是:上得了厅堂,也要下得了厨房。
企业家不能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审批者和参与者,企业家本身要做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制定者和推动者,这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落地至关重要。
华旗文化中,总裁是企业的创业者,精通业务,同时又积极地作为企业文化的宣传者和推动者,这一点应该是企业文化建设中最重要和有成效的地方。许多企业建立了企业文化推广办公室等专门机构,但一把手不去做这项工作,由一般员工做宣传,有时甚至一把手成为特殊人物,不用按企业文化的理念办事,殊不知企业文化的关键在于认同的形成,一旦领导人都在破坏这个文化,下层员工更不会认同这个文化了。
记者:中关村的创业环境如何?
冯军:中关村历来被认为是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摇篮,也被誉为中国高科技创新企业的聚集地和中国智力密集程度最高的地区。这里诞生过中国最大的IT企业,也是中国最早产生高科技民营企业的地方,同时中关村的企业也为华旗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可以说华旗的成长和向这些前辈们学习是分不开的。
能在中关村创业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一种荣幸,因为,中关村为在这里创业的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这种政策体现在基础设施、技术、资金支持等方面。正是有了这些宽松的政策,华旗和其他中关村的IT企业才有了成长的沃土。
在中关村,创业是一种能力与勇气的表现。这里的创业者不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了可以再来。整个社区对个人创业的失败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这里的人不仅不把失败当成无能的表现,反而是一种冲劲与财富的象征。
中关村地区有将近50所大专院校及研究所和30万名大学生。中关村的创业企业,其创业者主要是附近的学生、学者和技术人员,这些大学为华旗的不断成长提供了源源动力,本人就是从清华大学毕业再到中关村这块沃土创业的,华旗也欢迎更多的大学生到华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相关链接
赵慕兰在中关村管理委员会工作了十几年,对中关村科技园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厚的感情。
她说:“20多年前中关村成立之初叫中关村科技一条街,而中关村的生命不是存在于街面,它代表最新的生命力、最新的科技、最新的思想。中关村真正的生命在企业、在一线、在市场。现在国家正强调自主创新,而创造的主体是谁,是企业。但是怎么创?长期以来国家在科研部门投资很多,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离人们的期望总是很远,所以提出来一条新的自主创新道路,就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今天,中关村正遭遇第二次机遇……”
(涂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