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中国手机市场而言,可谓纷争不断,竞争空前。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整体市场萎缩所带来的更加激烈的竞争与分化的势头。时届年尾回首一番,大小品牌,又是如何光景
诺盛电信咨询公司分析师/韩小冰(供《IT时代周刊》专稿)
近日召开的2006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上,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周子学司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在手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生产的手机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以及新核准手机生产企业发展良好等积极因素的推动下,中国生产的手机2005年前10个月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43%。
这个数字的背后,是中国生产的手机经过2004年的整体滑坡后,寻求突破之路的第一次反击。
相对应的,曾经风光无限的跨国公司手机品牌,在2005年的表现,却并不是一路高歌。日系手机低迷,高端代表Motorola 回头走低端路线,几大巨头的市场分额似乎都有所下降。
2005年的中国手机市场,中外厂商的竞争进入白热化,起落之间画下了自己的发展印记。
年末回首,总结是必需的。让我们从众多商家成功或失败的原由中,去体会2005年中国手机市场的动荡与发展。
跨国巨头 有喜有悲
手机领域,跨国公司一直有着技术优势,自然而然的,众多跨国品牌也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喜爱。但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的日渐成熟,购买标准日趋多样化,“外来和尚”的日子也不再好过了。
欧美厂商:Motorola 和Nokia两个手机巨头走的是不同的发展轨迹。2003年,当中国生产的手机借助价格和渠道优势占据中国手机市场半壁江山时,Nokia及时适应市场的变化,力推低价手机,进行渠道改革,2005年,Nokia不仅一直领跑中国市场,而且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反观Motorola ,一直处于机构调整和人员变动中,市场份额不断下跌,工作重心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开始转向产品和渠道改革。进入2005年,Motorola 的产品策略和渠道策略开始稳定,市场份额从2005年第一季度止跌回升,由于Motorola 一直致力于其产品的本地化,借助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预测未来摩托的市场份额将继续上升。
而其他欧美厂商的日子都不好过,阿尔卡特同TCL的合作到目前来看并不成功;飞利浦的市场份额持续下跌;Siemens干脆把手机部门“送”给了明基。
韩国厂商:未来韩国厂商在中国市场份额增长空间有限。
Samsung 、LG的优势在于CDMA手机,但是面临较大的挑战。
由于中国CDMA市场相对狭小,而且CDMA手机的销售渠道以运营商为主导。伴随着中国联通定制手机逐渐由高端转向中低端,海信、ZTE等国内厂商利用其成本优势和丰富的同运营商的合作经验,通过销售定制手机来抢夺Samsung 和LG等韩国厂商的市场份额。
在GSM市场,韩国厂商增长动力不足,份额出现下滑。
Samsung 、LG、VK、泛泰等韩国厂商的产品策略非常类似,注重产品设计,不断推陈出新吸引用户,以手机的高定价来支撑庞大的研发和设计支出。伴随着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种经营模式难以持久。在高端市场,难以同Nokia、Motorola 等厂商强大的品牌号召力相抗衡,在中低端市场,面对本土厂商的价格优势也难有作为。此外,还要面对本国厂商的竞争。以Samsung 为例,进入2005年,除个别月份有所回升外,Samsung 在GSM手机市场的份额呈现下滑的态势。
韩国厂商渠道建设缺乏优势。
韩国厂商在中国的渠道建设,仍旧沿袭包销和代理的渠道模式,渠道覆盖广度和影响力都不足,加之产品没有形成覆盖高中低端的系列,这些因素都影响了韩国手机的销售。
日本厂商:据数据统计,2005年前3季度,日系手机的市场份额继续维持低迷的状态,Sony Ericsson排名最高,位居第6,其他厂商排名均在10名之外。NEC的市场份额为2.3%,松下不足2%,三菱、京瓷更低,均不到1%。由于经营不善,2005年3月,东芝宣布从南京普天王芝公司撤资,退出中国市场。
业界认为,日本厂商经营不佳的原因是:
本地化不足:在本地化方面,日本厂商远远落后于欧美厂商。除Sony Ericsson和NEC之外,日系厂商的高层管理人员几乎全是日本人,自主决策的余地很小,对中国市场的了解有限。
产品单一:研发中心多在日本而不是中国,新品推出速度较慢,日系手机的型号往往比较单一。以市场表现最好的Sony Ericsson为例,进入中国市场3年,其手机总共不到20款,一些中国生产的厂商,例如联想和夏新,一次发布的新手机就有十几款。
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在中国市场,以1500元以下的低端手机需求量最大。激烈的竞争使手机利润率迅速下降。日系厂商习惯于运营商补贴的业务模式,价格敏感度不高,加之生产和管理成本较高,使得日系手机在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渠道建设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的变化:如果日本厂商未来不能及时调整中国市场的运营策略,很难扭转目前的落后局面,多家厂商很有可能重蹈东芝退出中国市场的覆辙。
中国生产的品牌 初显分化
中国生产的品牌在2005年可谓大起大落。
先有众多品牌陷落市场。大一统的建厂思路,片面追求市场普及率而忽视利润增长,市场管理混乱,黑假手机泛滥……中国生产的品牌到了几乎崩溃的边缘。
自2004年遭遇元器件短缺的危机以后,国内手机整体市场份额一直下滑,主要厂商也相继出现了较大的亏损。资金断链、管理混乱、体系断层……种种问题在2005年激化,突显出中国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在产业兴起初期时埋下的不成熟祸根。
缺乏竞争优势的纯粹的手机制造商开始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2005年,科健、南京熊猫和南方高科先后出现问题,波导、TCL、夏新、康佳的手机业务或大幅下降,或出现较大的亏损,这些都为中国生产的厂商敲响了警钟。
后有市场改革风生水起。牌照制度的变革、自主研发的兴起,中国生产的品牌在动荡的2005年,正逐步摸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