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SDPA
众所周知,WCDMA 3GPP Release 99(即R99版本)可为广域网提供384Kbps的速率。随着各种新型高速数据服务的不断出现,人们对
更大带宽、更高速率和增强服务质量(QoS)的要求也随之“水涨船高”。用户都希望在
下载音频、视频以及玩网游等带宽饥渴型业务时,网络速度能够更快,延迟更短,而运营商也希望能够通过具有更高成本效益的方式增强服务质量和提高网络系统容量,HSDPA(高速下行分组接入技术)于是应运而生。
HSDPA是WCDMA 3GPP Release 5(R5版本)规范为了满足上/下行数据业务不对称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新技术,其目的是在不改变现行WCDMA网络结构的情况下,把下行链路峰值速率提高到10.8M~14.4Mbps。HSDPA技术大大提高了WCDMA 3GPP Release 99规范的性能,由于是对WCDMA系统的平滑升级,对于现有WCDMA网络来说,不需增加新的频谱/载波资源,就可以部署HSDPA,为Internet、Intranet和企业LAN的无线宽带应用带来极大的性能改进。
HSDPA不仅可以将现行WCDMA下行链路的峰值速率提高到14Mbps,而且可以减少延迟、将系统容量增加2~3倍,在降低数据传输成本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据专家测算,采用HSDPA技术的成本仅为WCDMA Release 99的五分之一,这对运营商来讲无疑是极具竞争力的一个优势。
正如当初GPRS和EDGE作为GSM技术的改进升级,被封为“2.5G”、“2.75G”技术一样,HSDPA也由于对现有3G WCDMA技术进行了改进升级,而被称为“3.5G”技术。
大多数WCDMA设备生产厂家对于HSDPA的研发都非常积极,包括Ericsson、Nokia、阿尔卡特、Motorola 、Siemens、北电、朗讯、高通、ZTE、Huawei在内的全球各大电信设备厂商都加紧进行HSDPA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研发与测试。
2005年,主流通信设备厂商最乐于宣告的信息之一,就是其在增强的3G技术——HSDPA方面的最新进展:
1月4日,美国移动运营商Cingular Wireless和朗讯公司联合宣布,在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3G UMTS测试网络上成功完成第一个HSDPA数据呼叫;一个月之后,2月3日,北电网络和Sierra无线联合完成了HSDPA语音呼叫测试;在法国戛纳举行的3GSM大会上,朗讯、Ericsson、北电网络和Siemens都在会场进行了HSDPA现场演示;10月北京国际通信展上,中国的本土通信设备制造商ZTE也进行了HSDPA的相关演示,并展出了采用高通芯片的商用终端HSDPA数据卡,另一家本土厂商Huawei也宣布了推出HSDPA商用终端的计划;10月24日,朗讯科技在上海基于该公司与上海网通为参加信息产业部3G测试而共同构建的3G W-CDMA商用试验网,完成了HSDPA的室内演示和室外路测,这是目前在中国完成的首例HSDPA技术室外路测。
运营商对HSDPA也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随着HSDPA 技术的逐步成熟和发展,其良好的应用前景和平滑的演进能力正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全球很多移动运营商都在高度关注HSDPA的进展,并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测试工作。
日本NTT DoCoMo是全球最早开始HSDPA技术测试的运营商,并计划在2005年底前后推出商用HSDPA服务;欧洲第一大移动运营商沃达丰集团在日本和新西兰、mm02 PLC在英国的马恩岛都在进行HSDPA测试;韩国运营商SKT和KTF也都开始了HSDPA的测试,并计划在全国范围内铺设HSDPA网络;美国运营商T-Mobile宣告,有可能跳过WCDMA,直接从EDGE网络升级到HSDPA的商用网络。业内人士认为:“作为3G的演进版,HSDPA的移动数据吞吐率超过384Kbps,众多运营商对它产生兴趣不足为怪。已部署了WCDMA网络的运营商需要HSDPA以保持竞争力,而正在迁移到WCDMA的运营商也会积极采用HSDPA、获得技术领先优势。”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包括王建宙在内的ChinaMobile高层今年在各种场合公开表示,“3G牌照发放后,ChinaMobile将在部分大城市和热点地区直接部署HSDPA”,也就是说,中国的手机用户们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随着3G的上马,直接享受到HSDPA这项先进技术所带来的卓越体验。
IMS:3G后的新动力
2005年,全球范围内积极部署的仍然是3G和NGN,而市场给与关注与炒作更多的,则是IMS (IP Multimedia Subsys
tem,IP 多媒体子系统):利用IP将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融合起来,在两张网上通过IP支持的多媒体子系统,实现包括IP Centrex、可视电话、即时消息、Push to Talk、IP电话,乃至其他组合业务。如此设想,已经影响到运营商在投资NGN时对未来网络及业务的规划设想。
可以看到,尽管IMS概念早在2003年前就已经提出,但由于当时认为其实现和部署还相当遥远,更多的厂商选择了“务实”地讨论3G和NGN。而且,鉴于广泛的观点认为,IMS的商业机会,首先要取决于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实现IP化的进程,所以,推进3G和NGN的建设速度,成为将IMS从概念引入到部署的首要前提,2005年,这一“远景”终于开始成为现实,特别是对于拥有NGN固网和3G移动网的运营商们来说,网络融合的期待让它们具有比方案提供商更为迫切上马IMS的动力。毫无疑问 ,以固定解决方案见长的公司而言,推动NGN业务的发展,是获取更大商业机会的最直接、有效的道路,但对于提供移动网络的方案提供商而言,更多关注IMS的进程,将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它们自己更迅速地切入到固定网络中,为移动运营商实现业务融合提供利器,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2005年,通信业在IMS上的所取得的进展,以及对待IMS的观点和措施,使IMS成为3G之后最为核心的框架,同时也是多媒体通信的惟一标准架构。IMS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这一架构可以支持任何接入方式,而不再需要考虑接入终端的特性。
目前,基于互联网发展的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联网工程任务组)也制定了与IMS架构相类似的一些协议,但远还未曾形成体系,同时处于不同发展目标的考虑,IETF的协议并没有受到运营商的认同。
视讯技术:酝酿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