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逃税案尚未平息,Ericsson动用巨款行贿和一笔10亿瑞典克朗的巨亏案又被翻出水面
(国际先驱导报驻斯德哥尔摩记者 马世骏 报道) 12月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街头巷尾洋溢着迎接圣诞节的热闹气氛。而对于总部设在斯德哥尔摩科技城Kista的Ericsson公司的高层来说,心里却别有滋味:从12月14日开始,瑞典各大媒体在显著位置披露了“Ericsson三
名高级职员因涉嫌严重经济犯罪被斯德哥尔摩地方法院起诉”的新闻。与此同时,瑞典媒体自去年5月就开始跟踪报道的有关Ericsson公司被怀疑动用巨款,作为“摆平”公司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业务联络中的活动经费的事件也重新引起关注。
对此,Ericsson以在其公司网页发表公开声明的方式回应。声明中称这是“Ericsson公司目前同瑞典税务局之间的纠纷”,“贿赂在Ericsson公司是绝对不允许的”。
Ericsson行贿33亿?
这起被当地媒体称为“Ericsson经济案”起源于一名意大利商人费代里科·马尔切卢西(Federico Marcellusi)。2000年10月,他首次通过瑞典最大的晚报《快报》披露了Ericsson现金转账的内幕。随后,相关机构经过近5年的调查,积累上千页的调查报告。
据瑞典最大的日报之一《瑞典日报》长期以来对Ericsson经济案的调查,十几年来,这一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公司在经营中经常在公司内部周转巨额现金,用以打点公司在各国的业务。据《瑞典日报》报道,在1998年至1999年间,Ericsson挪用了近33亿瑞典克朗(约8克朗合1美元)用以疏通业务。主要途径是通过一家设立在阿联酋的服务公司,将钱款流通到Ericsson拥有业务的全球30多个国家的业务伙伴手中。
在瑞典经济犯罪调查局对Ericsson经济案的调查中,先后有16名Ericsson员工卷入其中,调查的范围包括偷税漏税、洗钱、伪造发票、行贿等多方面,被调查的员工包括时任Ericsson全球董事会主席和首席执行官,但在随后的调查中他们又均被解除怀疑。
今年4月,瑞典经济犯罪调查局对7名Ericsson员工,其中包括Ericsson企业首席策略官员Torbjoern Nilsson,首席经济师Yngve Broberg提出起诉,就Ericsson公司1999至2000年期间,通过其瑞士的子公司在俄罗斯投资一笔价值10亿瑞典克朗的铁路信号设备的业务产生的质疑进行审查。据起诉人指控,Ericsson的高级职员为掩盖转账金额伪造账单,以赞助等商业行为掩盖巨款的真正用途,而且没有依法纳税。在进一步调查后,瑞典经济犯罪调查局起诉人于12月14日正式对3名Ericsson高级员工提起诉讼。斯德哥尔摩地方法庭将在明年3月27日正式审理该案。
10亿巨亏浮出水面
“Ericsson欢迎税务机关的监督,同时随着明年3月此案的开庭,一切误解也会水落石出。”Ericsson企业资讯部高级副总裁亨利·斯滕松(Henry Stenson)在瑞典媒体上表示。
在接受《国际先驱导报》电话采访时,斯滕松也强调,公司目前没有任何人的行为可以被称为犯罪行为,更没有Ericsson员工在这一事件中得到私人的利益,Ericsson对被指控员工的信心没有改变,发生在Ericsson雇员和瑞典税务局之间的纠纷只是关系到如何解释和执行瑞典税务法律的问题。
斯滕松表示,目前被起诉官指控的事件只是Ericsson在5年前做的一笔俄罗斯业务,那是公司历史上相当失败的一笔业务,10亿瑞典克朗打了水漂,损失需要从公司其他方面弥补。公司在业务经营中从来没有故意逃税的意图,但在公司内部资金流程中,显然出现过对瑞典税务法律的执行范围有不同理解的问题。为此,Ericsson已经向税务机关主动要求将纳税金额增加3.5亿瑞典克朗。对于起诉人对Ericsson动用巨款打点国外客户的怀疑,斯滕松明确表示:“贿赂在Ericsson公司是绝对不允许的。”
鉴于卷入Ericsson经济案的员工都属于Ericsson旗下的高级职员,外界是否会对Ericsson今后业务的严肃性发生质疑,斯滕松认为:“Ericsson经济案已经沸沸扬扬快5年了,这些年来我们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客户因为这件尚无结论的事件对我们公司的诚信表示怀疑。相反,过去5年正是Ericsson业绩全面发展最强盛的5年。Ericsson近年的发展超过同行业所有其他公司。”
“中国不需要担忧,世界也不需要担忧,Ericsson今后的发展策略根本不会受到这一事件的任何影响。相反,通过理清这一事件,Ericsson将甩下包袱,轻装前进。”斯滕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