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杰
环保、慈善捐助、社会公益,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无不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烙印。“取之于社会,回报于社会”正在成为公众衡量一个企业得失成败的关键因素。
12月6日起,ChinaMobile联手Motorola 、Nokia推出绿箱子环保计划-废弃手机和配件回收联合行动。在全国40个重点城市,1000家ChinaMobile的自营营业厅、300家Motorola 、Nokia的销售维修中心展开活动。该活动回收的废旧手机及配件将由三方共同委托专业的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对其中部分成分进行回收再利用。
ChinaMobile的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旨在掀起通信环保消费浪潮,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言语中显示出一个大企业应具有的社会责任意识。
近年来,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国内越来越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最近正在如火如荼中的2005CCTV年度经济人物评选,也将“责任”列入继“创新”之后的第二项重要评选指标,其中蕴含的深意可见一斑。
前些年,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更多地被媒体宣传为是否投身了慈善事业,是否为教育部门提供了资金、设备、人力的支持,是否参与了环保等等。现在看来,这些看法是局部的,不够全面的。
追本溯源,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概念最早起源于欧洲。联合国秘书长安南1999年1月,在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了“全球协议”,呼吁企业约束自己的牟利行为,并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号召公司遵守在人权、劳工标准和环境方面的九项基本原则。
全球协议提出的背景在今天看来,越来越显示出深远的意义。这正是工业化社会一个谁也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少的自然资源,越来越膨胀的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甚至“掠夺”。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由于国情不同和历史文化发展差异,使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增大,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正成为全球性问题。而一个企业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休戚相关,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来源,因此,企业就应理所当然地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
为什么经济越发达,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就越高?是因为,经济越发达,资本与公众的矛盾,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就会越突出。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要生产优质产品,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可能性。
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业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它包含了多方面的涵义:企业的合法经营,企业的绿色环保、清洁生产;企业的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企业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等。从这样的思路讨论下来来看,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其实就是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