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家平
面对国内手机品牌的惨淡状况,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专家近日在2005ChinaMobile终端产业发展论坛上明确表示,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将在未来3年内逐步实行手机企业退出机制,以解决国内手机产业恶性竞争日益激烈、利润迅速摊薄的状况。退出机制将根据手机库存量来决定,库存多的企业将被列入警告范围,库存严重者将直接出局。
此消息令众多国内手机厂商心惊肉跳,惟恐费九牛二虎之力申请到的手机牌照被砍掉,有的手机厂商对这种行政手段持有异议,一位手机业内老总坦言:“如果人家手机质量很好,只是卖得不好导致库存增加,你凭什么预警人家?这种行政手段是没有道理的”。
笔者不是手机厂商的代言人,但同样认为没有必要实行手机退出机制。
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对包括手机在内的特殊行业实行准入制,设定一定的门槛,让真正有实力、有信誉的企业从事特种生产经营,对于提高行业的竞争力、控制进入企业的风险、保护消费者的权益都是有益的。然而,如果要对手机生产企业硬性地设立一个退出机制,则不是管理部门的高明作法,也难免被人当作计划手段了。
政府管理部门为了给手机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去年就把手机牌照审批制改为核准制,手机行业大门稍微打开,大批企业纷纷涌入,再加上贴牌、走私、翻新等黑手机的泛滥,目前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大都产能过剩。
面对手机产能过剩的现实,管理部门需要做的不是实行退出机制的问题,而是要在改善手机业发展环境上下功夫,比如业已建立的产能预警机制、新近开展的打“黑手机”行动、引导手机企业并购重组都是管理部门服务手机厂商行之有效的措施。
同样,理智的手机生产企业也会按照市场规律自发地调节产量,若是有手机企业敢冒破产倒闭的风险也要扩大生产的话,那么市场会无情地淘汰这些企业。从前段时间的易美手机倒闭,到现在的南方高科遭查封、科健深陷巨额债务泥潭、熊猫移动经销商集体讨债风波,无一不是对市场力量自发淘汰低质手机企业的生动诠释。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管理部门还有多此一举设立退出机制的必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