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滢
7月28日,在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和通信产业报联合主办的“亚太移 动通信发展论坛(首届年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市场与产业室主任史炜表示,“目前,中国的电信企业,还没有一家能真正‘走出去’。”
史炜口中的“走出去”,是指电信企业的国际化。在他看来,“走出去”不仅仅是“将工厂开到国外,产品卖到国外”那么简单,其中涉及到一套完整的国际化指标体系。因此,包括中国移 动、中国电信、ZTE、Huawei等电信业旗舰公司在内,在真正“走出去”方面,“准备都还非常不足”。
史炜表示,国家电信发展战略要求我们的电信企业必须“走出去”,但这并不是依靠某一家企业的单打独拼就能完成,需要国家予以特殊政策支持,其中包括金融、服务体系、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内容。
对于面临背负着尽快“走出去”使命的中国电信企业,他提出了几个必须完成的“战略攻坚性课题”。
首先是国际竞争与知识产权问题。史炜强调,要成为国际化的公司,必须重新认识知识产权的内在含义,尤其在WTO框架体系下,如何利用法律的手段,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
其次,中国的电信企业还没有完成公司体制的国际化改造。“连公司的体制都没有国际化,谈什么进入亚太地区?”因此,要“走出去”,现有大型电信公司必须进行国际化改造。
第三个问题是国有电信公司的人才使用情况。史炜认为尽管目前国内四大电信运营商所拥有的高级人才并不亚于国外运营商,但“我们的人才或者是留不住,或者是发挥不了作用,这跟公司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他建议,不解决用人机制,“根本谈不上国际化”。
“再一个就是与国际接轨的跨国合作兼并收购手段。”史炜不客气地批评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许多重大并购为“赔本赚吆喝”。他说,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就是缺乏与国际接轨的跨国合作兼并收购手段,解决关键在于“公司和政府捆绑起来考虑”。
史炜还建议,电信企业应当协调好国家战略与企业自主能动性的关系,对海外市场进行充分的前瞻性分析,同时,“电信运营商、设备商以及政府决策部门,应当专门组织一批力量,有重点地研究一下电信大国的战略。”
他强调,如果不完成这些攻坚课题,“别说3G时代到来,就是4.5G上马,我们的电信企业也未必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