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合资公司被Huawei看作国际化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胡文峰
Huawei3Com的最终股权结构——这个业内猜测已久的谜题,本来应该一年以后才会揭晓,但进入7月以来 ,Huawei3Com的亏损以及Huawei国际化的提速,使得外界提前对谜底议论纷纷
。
6月30日,《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指出,Huawei3Com自2003年3月成立以来,截至2004年12月31日,净亏损1450万美元。
此前,美国3Com公司已经提出了向Huawei收购Huawei3Com2%股权的要求。Huawei技术有限公司发言人傅军向《商务周刊》证实,目前双方正就这2%股权展开谈判。
目前Huawei持有Huawei3Com 51%的股权,为控股股东,但在双方组建合资公司之时,便在协议中约定,合资企业成立两年后,3Com有权以不超过2800万美元的价格将自己持有的股份增加到51%;同时,在合资企业成立三年后,双方有权以竞价的方式,收购对方持有的合资公司的全部股份。
对于Huawei3Com,1450万美元的亏损似乎并不重要,Huawei当初与3Com合资,目的也不单单是为了合资公司赢利。对于Huawei来说,这家合资公司更重要的历史使命,是成为Huawei国际化的一颗至关重要的棋子。
1996年就确定了全球化战略的Huawei,直到2001年,业务范围还局限在俄罗斯、埃及、阿联酋、巴西等新兴市场,如何进入欧美市场——这个国际巨头的传统优势地带,成了Huawei国际化的艰难课题。
虽然Huawei已经在国际市场声名鹊起,但一直以“价格杀手”的“土狼”角色出现的Huawei很难打入占全球电信市场份额较大的欧美地区。这是一块成熟的市场,长期被国际电信巨头垄断,Huawei“土狼”策略已经遭到巨头们的狙击。
2002年,Huawei开始强攻美国市场,但出师不利。在中国国内市场快被Huawei逼疯了的思科2003年初在美国起诉Huawei侵犯其产品专利。据一位熟悉Huawei的人士透露,当时Huawei在美国市场只售出10台左右产品。但思科在美国的老对手3Com及时出手相救,出示了对Huawei有利的证据。2003年3月,双方更是成立合资公司,使Huawei得以在北美市场重新布局。
这个合资公司,对Huawei的意义当然远不仅限于这场官司。首先,3com拥有广泛的渠道和在欧美的知名度,能够为Huawei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提供便利条件。其次,Huawei打算在全球企业网市场上与Huawei3Com并行展开业务,Huawei已经把除了面向运营商的核心路由器以外的全部路由器、交换机产品线以及其中的知识产权和其他数据通信业务悉数注入合资公司。因此,在国际市场上,Huawei和Huawei3Com将可以在各自专注的领域内互为代理,销售对方的产品,或者由Huawei直接OEMHuawei3Com的产品。最后,3Com带给了合资公司国际化的管理方式,包括合资公司的财务体系、渠道管理和法律平台,为野战军出身的Huawei提供更符合国际市场的思路。
实际上,外界猜测Huawei3Com的亏损暗含玄机。到今年第一季度,Huawei3Com已在中国路由器和交换器市场上占据了33%的市场份额。该公司不久前预测,由于政府和企业级市场对新的网络基础设施产品的需求量正在日益提升,预计公司未来两年收入将会较2004年增长80%。
因此,Huawei3Com对于正在走下坡路的3Com也极为重要,在本土与思科竞争挫败的3Com当然希望掌控合资公司。虽然傅军拒绝透露Huawei方面的意向,只表示“双方会本着友好互利的原则解决合资中遇到的一切问题”。但赛迪集团通信与网络分析师李辉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Huawei不可能把合资公司2%的股权转让给3Com。
“这次合作可以说是惟一一次由中方公司出产品和技术,所以Huawei在合作中处于比较主动和相对强势的位置,”他说,“Huawei不太可能把这个股权拱手相让。”
而且,即使无法就2%的股权与3Com达成一致,根据双方当初的协议,Huawei也可以在一年后,收购3Com所持有的合资公司股份。
目前看来,Huawei和3Com还谁都离不开谁,两者还需要合作以在对方领域推广自己的产品。但李辉认为,未来几年,双方的实力对比可能出现明显的变化。
“最有可能的谜底将是Huawei胜出,Huawei3Com成为Huawei的独资公司。”李辉表示相信Huawei拥有这个“后辈吞并老前辈”的能力,而时间应该是在Huawei接管3Com公司的渠道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