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立凭借深厚人脉和迅速筹集的大量资金高举高打从而快速长大,但接下来金立如何打好收官之战?
文/本刊记者 陈虎 齐飞
“我们没有什么背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前做贴牌手机真是无奈,是没有办法的
办法。”6月的深圳时晴时雨,难得凉夏,深圳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立荣心情放松,回首金立手机隐姓埋名的前尘往事。
3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第一批被核准的手机生产企业名单中没有金立。
儿子刚出生一周的刘立荣,正在离回家发改委不远的一家酒店静候,名落孙山,失望的他连夜飞回深圳。“材料晚交了几天,要不就能赶上第一批。”金立公司总经理助理,对外新闻发言人张高贤大叹可惜。
5月27日,好运最终还是眷顾了这位年轻的父亲,发改委公布第二批核准名单,金立金榜题名。
刘立荣微笑着说:“再不发下牌照来,经销商都快造反了。”
当时确实很危险,张高贤向《中国企业家》解读:消费类电子行业的规律是,已经拥有生产、研发和市场份额之后,假如没有品牌支撑,经过两年突发增长的金立,随时可能出局。
牌照来得正是时候。
金立先后租借熊猫、托普、天时达的手机牌照。每台手机付出30至50元的租金,一年下来就是上千万元的“冠名费”。尽管凭空增加了成本,金立的销售却一路顺风。
据刘立荣介绍:2003年销售手机60万台,销售额8亿元;2004年内销120万台,外销30万台,年销售额达16亿元。金立统计的数字是:目前金立生产的贴牌机占到市场份额的2%。据此,刘立荣认为,实际上,金立在中国生产的手机里排名10位左右。
“很顺利,可以说是一气呵成,没有遇到太多的波折和困难。”33岁的刘立荣觉得自己运气不错。
高举高打
2002年,9个来自东北、江苏、河北、四川和广东的电子行业老手聚会,他们在寻找所有商人想知道的问题:下一个能赚钱的生意是什么?
隔行不取利,在他们熟悉的范围内,最后答案是——手机。
“赌3年时间,刚好打些基础,做好研发、生产和布局,门一开就走到前面.”张高贤解释,预期是基于中国加入WTO协议中规定,2005年底手机业对外资全面开放,停发数年的手机牌照一定会解禁。
这其中捏合股东的操盘手就是刘立荣。
1996年,不满24岁的刘立荣加入中山小霸王,他上手很快,也很快引起先后任职于小霸王、步步高的杨明贵的注意。
1997年,刘立荣、万平追随杨明贵一起创建了金正公司。刘立荣时任金正副总经理,成为碟机行业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年纪轻轻,火速“上位”。
几年后风云突变,2001年,杨明贵出走加拿大,刘立荣与万平矛盾激化,离开金正。因权力之争离开金正的刘,躲开了金正的覆没风暴。
凭借在金正几年来积累的资源,刘立荣找来了广东阜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专业投资机构,引进5家经销商和几家上游的供应商做股东。
刘立荣从老东家金正和自己的名字中各取一字,一家名为“金立”的企业由是诞生,刘立荣个人是金立的第一大股东。截止目前,投资机构在金正占30%左右的股份,5家经销商占到15%的股份,经营团队和上游供应商分享了55%的股份。
很快,金立通信于2002年9月成立。时值中国生产的手机高歌猛进,“韩流”时尚。这一年剩下的几个月,金立买来平台开发出一款手机,加进深圳一家设计公司研发的IP拨号键,2003年1月面市一炮走红。“这款金立303卖了大半个年头,一直到那年8月份还是金立的主打产品。”主管销售的张高贤回忆,单台一年销量近60万台,类近于夏新“一机王”A8的传奇。
2003年,信息产业部核准300多个手机型号,销售量不到6000万台,“对大多数机型来说,每个型号的手机卖出10万台就算不错的。”张高贤认为。
但第一炮红得有点郁闷,贴牌天时达的金立303一开始还敢打金立名号,其后退缩。几个有实力的大股东投入重资组建金立,并非为了短期利益,而是想占领行业地位。于是,2004年金立到信息产业部申请牌照,但时辰未到,劳而无功。但这3年来金立的“赌注”却进一步加大,股东们把注册资本从最初的6000万元加大到2亿元。
金立打法的最大特点,是秉承家电厂商基因,以深厚人脉和迅速筹集大量资金高举高打:供应商、经销商加上找到资本的操盘手,捆绑在一辆战车上。
“在一年当中,快速激活网络。”张高贤说。
改变“轻资产”模式
“其实,整合上下游的资源,在业内做得久的都能做到”,人到中年的张高贤语速稳定,认为这不是金立最核心的竞争力。
张认为,金立的核心能力是几家股东和核心团队对手机市场变化趋势的判断:“手机已经从特定人群的消费类电子产品下降到大众消费品通道,已经出现彩电业当年成为快速消费品之后的一些特点。”这将导致商业模式的变化,股东投入大量资金的原因,就在于相信自己掌握了变化的先机和一定的行业资源。
张高贤分析:“上游资源很容易合成,产品很容易加工,中国的厂商就有机会做大。手机业的中国生产的品牌最终能超过国外品牌靠的就是这个,任何一个消费类电子产业,都有这样一个焦灼的相持过程。”
既然把手机当成快速消费品来经营,“以后的竞争关键点,就在于整个链条的管理能力上,”张高贤说,“从供应链到工艺掌控、试产、新品上市到全面竞争。一款手机的贬值速度平均是每个月50元,“2004年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的大面积亏损,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链条控制能力弱的结果。”
和国内手机业流行的“轻资产”模式相反,金立打法的第二大特点是全面开打。
在生产方面,金立通信拥有两家加工厂——东莞市的金铭电子和金众电子,总投资1.4亿元,拥有厂房面积2万多平方米,员工近2000人。
“光入门费就得150万美元,18个高薪人员派到展讯工作,这些人都是‘司宝’。”张高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