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和很多中关村的创业者相同,艾威梯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的CEO高强也是做技术出身。他把自己的“博士”学位,放在名片上醒目之位置。
从1998年到2005年,高强花了7年的时间来研究并推广他的蓝牙产品。他企业的发展一直是靠市场的滚动来发展,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外界资本的投入。
对于资本诉求,高强显得很淡然,“没有资方介入,有好处也是有坏处。好处是企业自己发展不受外界干扰,自己能够对未来的发展有更多的掌控权;不好的是,当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时候,没有资本,不能很好把握机会。有了资本,更有了枷锁,和资本不能很好合作的话,打架是很可怕的!”
从软体到硬体
“艾威梯”现在正在做手机,合作方是海尔。他们在国内使用海尔牌子,而在欧洲市场则主打艾威梯的品牌。当然,所有品牌都凸显手机的蓝牙功能。
这是艾威梯从开发软件技术转向硬件生产的一个开端。
高强和海尔的人在商量给产品做广告的事情,希望取得对方更多的资金支持。
这是个艰难的转型,如今手机市场,利润日渐稀薄,竞争又如火如荼。
要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打击非正版。高强觉得很无奈,这并非艾威梯这样独有专利技术的一家企业要面对的问题。
高强说,现在,艾威梯每年能够销售大约1000万套软件,而每一套不到一美元。
“公司规模已经发展到了七、八十人了,已经走过艰苦的发展期,进入增长期。”坐在海外留学生创业园大楼最高层的办公室里,高强说。
最初创业,十几台计算机,一个月大约十万人民币租一个100多平米的房子,六、七个从来没有接触过蓝牙技术的年轻人,高强对现在的状况还算满意。
他也正在筹划去Hong Kong办公司。今后,那里将成为总部,而北京则是分公司之一。
技术至上
高强称,自己都没有能预料到能第一个向世界宣布研究蓝牙技术成功。
“其实,应该说是Ericsson最早做的蓝牙,是蓝牙的发起人,但是他们没有把该技术商业化,我们是第一个把这一技术推向市场的企业。”高强说。
艾威梯创建于1995年。此前,已经取得博士学位的高强,在加拿大北方电讯渥太华研究所从事通讯方面的工作。但所谓的天花板效应,让他感到难以有太多的突破。于是,他选择了回国创业。
在最初的创业阶段,高强做的是代理,也就是推销一种国外软件技术。
做蓝牙,高强坦言他用的正是使用了自己推广的这一套法国公司的软件技术。
他当时花了三万多美元,向那家法国公司买了十套认证,“说白了,就是把工具买了,用自己学的东西来做。”
而他的动力,来源于伦敦蓝牙国际会议。第一届会议,他是听众,也是看客。蓝牙这种能够使台式手机、打印机、掌上电脑等在10米内无线连接,也能使电脑纷繁杂乱的数据线消失,实现无线遥控的开放式无线通讯技术,有很好的前景。
1999年,艾威梯就对外界宣布,他们研发出了蓝牙技术,成为当时全世界第一家拥有蓝牙技术的公司。为此,高强还成了如今国际蓝牙会议的座上宾。
“与Ericsson这样的跨国企业相比,如果只是代码的话,可能他们的花费要比我们多5 到10倍。如果再考虑商业运作,那么他们的花费就要更多。”
原生态发展
用高强的话说,他的企业的发展是通过市场的发展来推动的,这个很像一种原生态的发展过程。“当资本市场不是很活跃的时候,企业的发展都是靠原始积累。”
高强一边说,一边给《财经时报》摆出了这样几个事实:最开始他在加拿大注册的艾威梯公司,用的是他当时在工作、炒股以及学习时候积累的资金,大约二十万加币(约1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在他宣布研发出来蓝牙技术后的第一年,就吸引了著名通讯企业LG,花费16万美元,买下他们的技术,去作CDMA的蓝牙手机。这是高强做蓝牙技术掘到的第一桶金。
之后,考虑到公司更长远的发展,他到开曼岛注册了公司,用开曼公司投资北京公司,当时注册资本也只有66万美金。
为了企业的发展,高强也曾经找过风险投资者。
但是,吸引外资的过程并非那么顺利,“当时Intel资本想进来投资,但他们内部却有争议,一派说做,一派却不同意。最后搁浅了。”
几年来,高强和他的团队都花了很多精力在找这些投资客,因为那时候的企业刚起步,确实需要资金。但遗憾的是,因为蓝牙技术本身的争议性等原因,都没有谈成。
2004年起,高强开始筹备带企业去英国上市,至今,一切都还处在准备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