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夏新为代表的国内厂商寄希望于在3G手机上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明叔亮
进入2005年,夏新不断传出好消息:百万像素手机的市场占有率位冲至国内第三位;3G手机也马上要形成批量生产,销往海外市场……。近一两年来,由于技术方面的短板一时
难以弥补,包括夏新在内的国内手机企业在市场上始终是国外厂商的跟随者。2004年国内手机企业更是如堕谷底,士气低落。一向处事低调的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晓忠在2004年年底语出惊人,“我们要靠技术研发在市场上完成绝地反击。”这家企业正在逐步由跟随者向引领者的角色转变。掌门人李晓忠也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了:“我最痛苦的时候过去了。”
我们会在下半年明显提升
《互联网周刊》:国内手机企业在市场上呈现出的疲态很快会结束吗?
李晓忠(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5年上半年中国生产的手机整体仍然会下滑,不过在下半年国内厂商的市场占有率会进一步扩大,到时候可以看到中国生产的手机的成熟和进步。
对夏新来说,最痛苦的时期是2004年,我们明显感到产品竞争力不足。针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投入了很多资金去开发3G手机。应该说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决策。
《互联网周刊》:你如何看待实行手机市场核准制?你认为新进入者有机会吗?
李晓忠:中国目前的手机市场已经进入过度竞争时期,应该说这里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手机市场。手机市场实行核准制,体现了市场竞争的公平合理性。但是2005年的手机市场对新进入者而言,做大的机会很小。按照产业发展的规律,如果再经过半年时间,被淘汰出局的企业会更多。手机业正在重复彩电业的洗牌故事。3G到来的时候,洗牌的效应会更明显。
《互联网周刊》:国内手机企业推出新品的速度总跟不上国外企业是个不争的事实。不知夏新有何考虑?
李晓忠:我们会深刻反省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新品投放不足、投放速度比较慢、对质量问题的控制能力比较差、整体营销运作方面不够老到等诸多方面。虽然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是有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
但我们在不断进步,最近投放的一些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还可以。2004年9月我们开始投放的“美丽手机”系列市场占有率就不错,只是像这种型号的产品太少了。夏新需要花一年的时间,才能强化所有产品的冲击力,因此这个过程会比较长。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夏新在市场上的表现会逐渐提升,新产品的阵容会相当强大。
《互联网周刊》:业内一直批评国内企业的产品多局限在低端领域,夏新如何看待这种批评?
李晓忠: 夏新产品的总体定位并不只限于低端市场。在2005年我们采取的策略依然是把整个市场彻底细分,然后逐一进行突破。从具有更高像素摄像头的手机到3G手机,其中不少产品已经投放市场。对中国生产的手机品牌来讲,要夺取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是比较辛苦的事情。我觉得在夯实中端市场的情况下,才具备夺取高端市场份额的可能。夏新有条件成为冲击高端市场的中国生产的品牌。
《互联网周刊》:你认为国内厂商在百万像素手机这场仗上应该怎么打?
李晓忠:我觉得百万像素是今年的几大热点之一。我们现在的做法是制定合理价位,在高端或是中高端地带在打价格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生产的手机的做法显然能推进百万像素手机的普及速度。当然我们不具备在所有的产品都打价格战的能力。目前夏新在百万像素手机市场的表现不错,在国内市场中排在第三位。
3G投入已超亿元
《互联网周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决定要投入3G手机的研发?
李晓忠:去年最难做的一个决策就是是否进行3G投入。如果2004年我们不做3G,可能在2.5G手机的竞争中,我们会更快地恢复元气。由于在3G上耗费了很多精力,所以会影响夏新在2.5G上的增长,但我相信对3G的投入在2006年就能见到成效。在2006年,手机市场的热点都应该聚焦在3G上。
《互联网周刊》:夏新目前在3G方面的总体投入大概是多少?
李晓忠:夏新在3G上的投入已经超过了一亿元人民币。投入3G越早,企业所冒的风险越大,付出的成本越高。如果从中国运营商3G牌照发放的状况来看,我们似乎是做早了,但是会坚持做下去。这个时候如果放弃,可能损失会更大。根据全球市场的状况,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随着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投入不会比原来大,而是会逐步减小。
《互联网周刊》:在国内的3G牌照发布前,大规模地介入这项技术,夏新选取的时机是不是合适?
李晓忠:对3G最佳的投入时间一直都有争论,几年后才能看清楚,人算不如天算。和Huawei、ZTE比起来我们已经是投入得很晚的企业了,做3G手机只把眼光放在国内市场,这肯定是不对的。如果是这样做,似乎不太可能收回成本。
现在国际上已经有很多运营商都铺设了3G网络,我们也在和他们接触。市场是存在的,还是看我们怎么通过产品、通过自己所建立的综合运营体系来获得这个市场。
《互联网周刊》:国内手机企业在3G方面的布局明显加速,你怎么评价这些同行在3G方面的布局?
李晓忠:国内企业当中包括夏新、ZTE、Huawei、海信都在开发WCDMA手机。我相信这几家企业今年都能够实现批量生产,并且出口海外市场,都能够和国外的运营商谈成合作。这也是中国企业进步的标志。Huawei、ZTE的步伐应该会更快一些。
坚持教科书上的打法
《互联网周刊》:2004年是夏新的调整年,调整的重心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