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兴东
作为联想的“教父”和精神领袖,柳传志虽然在媒体层面上言必称退,但是事实上,他的心不可能在如此关键的时刻真正退下。毕竟,商场上的一切,不可能按照个人意愿来简单画上句号。接下来联想的走势,依然直接决定他一生成就的高度,也决定着未来的历史对他究竟如何书写。当然,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IT业的象征,联想的未来决定着太多的意义和使命。
对于没有任何回头路的联想来说,主要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风险:一是走向全球高科技企业“老化”的宿命。最近10年之内,联想的核心业务——PC行业就有AST、DEC、Compaq等著名品牌一下子消失于无形的教训,这个危险同样追随着联想、惠普等公司。另一个危险是逐渐陷入诸多国内企业多元化“平庸化”的泥沼。诸多在国内上市的高科技企业还在前赴后继地沦陷下去,过去的四通、海星、实达等,今日的方正、紫光、同方等,核心资源逐渐从高科技分散到传统行业,最终淡化甚至消失了高科技企业的特征,变成与任何一个国内上市公司一样浮躁而毫无个性,活力和生命力也迅速衰退。
联想要成为卓越公司,少帅们肩负着特别的重任,从杨元庆、郭为和刘军,到今日联想控股的3位“隐形少帅”朱立南、陈国栋、赵令欢。他们维系着联想的未来,个人的前景,也同样维系着老柳的成败。
柳传志在中国高科技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堪称时代巅峰。但是,高科技是永远向前看的行业。柳传志的成功,来自于其强大的管理驾驭能力和商业操作能力,而其风险来自于对于高科技产业技术规律、周期和趋势的敏锐把握。柳传志强在对战略机会的辨析和抉择能力,弱在对技术远景的洞察和预见能力。而柳传志的这些弱处,需要少帅们来弥补。这种互补性将是未来双方形成共生局面的关键。
从柳传志的用人经验看,不难看出他强烈的“不安全感”,也就是说,他很少敢去把握他自己不确定的人和事。这对于处于剧变的高科技行业,自身面临更大剧变的联想来说,是一个更大的挑战。因为,新的机会很可能是在柳传志的把握范围之外。到时候板子直接打在少帅们身上,但是还是会痛在老柳心上。联想购并IBM PC业务,一时间想象空间和发展空间大大拓展,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但是联想的挑战也远远超越了过去,超越了老柳的经验和把握。接下来两三年,需要少帅们能有卓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