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Google中国Kai-Fu Lee(左)和周韶宁(右)
独一无二的Google开始了一次他人难以模仿的中国之旅:它吸引来两名最合适的管理者,展开了倍受关注的人才搜索,却没有提出任何业绩要求
文/本刊记者 于欣烈
“我和你,比和我太太照相还多”,Kai-Fu Lee开始开玩笑。
和他站在一起的周韶宁面对镜头一幅职业表情:“我照了这么多照片,还是紧张。”他和Kai-Fu Lee并排站着,两个人在摄影师的要求下,走来走去,或者背靠背站在一起。
摄影师又提出要求:“能不能到你们两个的办公室去看看?”
Kai-Fu Lee略表犹豫:“里面很乱。”话没说完,周韶宁推了推他:“走吧。”李头也不回,一边走一边说:“他答应的这么痛快,因为我的桌子比他的乱。”
这两个不停相互开玩笑的人,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他们从大学起就是好友?事实上,直到2005年9月,这两个人素未谋面。你手上这本杂志上一次报道他们时,两个人的头衔分别是Microsoft全球副总裁和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李因一手创建Microsoft中国研究院而在中国高校内富有盛名,周韶宁则是小灵通在中国奇迹的缔造者之一。
但现在他们提到“我们公司”时,所代表者只有一个:Google。Kai-Fu Lee出任Google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周韶宁则为主管销售与业务发展的大中华区总裁。为加入这样一个双头统治,李被前雇主Microsoft送上了法庭,而周放弃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不难了解这家只有7年历史的公司的吸引力,自2004年上市后,其股价已经接近500美元。2005年其销售总额约为61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任何报纸、杂志、电视网的广告收入。而到2006年,Google的广告收入有望达到95亿美元,这将使其成为美国第四大“媒体”公司:在维亚康姆、新闻集团和Disney之后,超过了NBC环球和时代华纳。
这个搜索引擎的定义者,同时成为了创新的代名词——当它与全球最大市场之一的中国结合在一起,会带来什么?
“有一位在其研究领域最好的科学家已经答应加入Google中国,”Kai-Fu Lee说,“对于很多人来说,Google很吸引人,中国也很吸引人,但单独一个因素很难让他们加入进来,现在Google加上中国,他们就同意了。”李正在亲自招募5至10位计算机技术领域的世界级大师,让他们在中国进行研究工作。
巨大吸引力的另一面是巨大的压力:一家屡屡创造奇迹的公司在中国不惜投入,决不可能接受失败。
2005年9月27日,Kai-Fu Lee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的礼堂,2000名听众拥挤于其中。开场时,李开玩笑说:“有人说我比照片上瘦了,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秘诀:想减肥,去打一场官司……”
次日清晨,李在上海交通大学招待所附近的一个咖啡馆里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新搭档。周韶宁开门见山:“无论我们在合作中有怎样的想法,我们都必须在一个问题上一致:这次我们不是为收入来到Google的,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空降双头制Google不仅拥有网络上最好的搜索引擎,也有现实中最强大的人才搜索系统。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危机感。Kai-Fu Lee称,无论Google的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还是CEO埃里克·施密特,所有人都认为公司最大的挑战是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最优秀的人才。
正因此,他们不惜为Kai-Fu Lee打一场耗时半年、可能影响到其信用的官司。关于李广受关注的跳槽事件,国内外进行过连篇累牍的报道,这正为Google进行了无偿宣传:它向外界昭示了Google对人才的重视,同时,表明了自己进入中国的决心。
目的达到了。“大家都觉得Google很神秘,所以都想看看里面的究竟。”前Yahoo!中国一位员工称。除了来自Microsoft的Kai-Fu Lee,前Yahoo!中国高层、一拍网总经理王怀南成为了Google亚洲区首席营销官,而Yahoo!中国市场总监潘茜亦已加盟。
但少为人知的是,就在Kai-Fu Lee高调空降的同时,Google还在酝酿另一名管理者的加入。在Google的组织结构中,市场和研发是两条并行不悖的线索。就是说,尽管邀请到在绝大多数公司都可以扮演单一CEO角色的Kai-Fu Lee,Google仍仅希望其全心负责技术研发与招聘,而由另一个人全面负责运营、管理和销售。
2005年7月,正在美国加州奔走,希望组建个人的投资公司的周韶宁接到了猎头公司的电话。在贝尔实验室工作了11年,在UT斯达康工作过9年,加在一起20年的工作经验已经让其不再想为任何人打工,因此,电话中,周直截表示:“我根本没有兴趣,我不会去这家公司的!”
但Google并未因此而放弃努力,几番沟通之后,周最终同意,在北京同5名来自Google总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第一次沟通。
“当时我想,我是技术出身,做搜索能比做移动终端技术含量更高吗?”周回忆说,“但之后每次我跟这家公司接触,一个感觉越来越强烈:震撼。”
一个必要的注解是:所谓“之后每次”,其总数为23。期间,周在中美之间往返4次,与Google包括创始人、CEO在内的不同角色面谈,其程序之严苛,不仅对于一向以注重细节著称的周前所未见,在Google内部也算得上一个记录。
“你知不知道我们要你做什么事情?我希望中国的每一个城市、每一条街的每一个用户都能用上Google出色的产品。”这是CEO埃里克·施密特对周的要求。其理想化,丝毫不亚于当年比尔·盖茨所说的:“每张书桌上会有电脑,而每台电脑都用Microsoft产品”。
2005年年初,Google的两位创始人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吉曾经到访中国,这让他们对中国市场富有信心。即使如此,这对科技金童在见到周韶宁时,分别提出同一个问题:你觉得我们在中国应该怎么发展?
此刻,所有人已经很容易达成共识:建立一家讲中文、采用中国式管理的本地化公司。而曾经被禁的历史也让两位创始人认同周李两人的建议,很多事情必须根据中国的规矩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