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l全球架构的调整火焰开始在中国区燃烧。本版摄影:本报记者吴伟洪
新春刚过,Intel中国人事变动风波再起,Intel公关部王东等多名中层人士相继离职。据知情人士透露,Intel中国内部目前正在进行架构调整,与之相应的则是其部门间的一系列人事变动,“去年这种变动已经体现在总经理级的层面上”,现在则“开始波及到了中层”。
有业内人士称,Intel“正从一家计算设备供应商向跟消费电子紧密挂钩的综合性厂商转变”,而酝酿数年的战略性调整在Intel最终换掉使用了37年之久的标识之后,开始浮出水面。
组织先行,人事后动2005年初,Intel全球架构有了重大调整,由以前的两大部门改组为移动、数字企业、数码家庭、数码医疗以及渠道分销五大业务部门。
这种组织变更引发的人事调整随后波及到中国地区,Intel新任CEO去年5月正式履新之后,Intel中国区高层数年不变的“铁桶江山”开始遭遇频繁的调整,7月,原Intel中国区总经理杨旭,升任Intel副总裁兼亚太区联合总经理,升职的杨旭,与原亚太区总经理蒋安邦一起,共同负责亚太区业务。
此时,半年前才刚刚走马上任中国区的赖一龙,被认定将独揽大权,然而1个月后,随着简安琦出任中国区联名总经理,Intel组织架构中“双位一体“的重要管理模式被引入了中国。
简安琦与赖一龙一起,开启了Intel中国区领导层的“双核时代”;其后10月,在Intel工作12年之久、历任Intel市场总监、公关总监的庄海欧从公司悄然离职,再次引发业界对于Intel人事的种种猜测;而2006年春节过后的一星期,此前供职Intel的多名中层公关经理也纷纷离开了公司。
“广告、渠道亦会有变”事实上,Intel的“变化”决不仅体现在人事与架构之上。刚刚迈入2006年,Intel就切换了使用了37年之久的全球企业标识。9日Intel发布了其两大最新平台:数字家庭平台欢跃(VIIV)与迅驰双核平台NAPA。12日,Intel再度在中国推出了本地版的营销计划。
从2005年初Intel宣布向平台厂商转型,到今年开始,Intel正在逐步抹去其作为一家芯片厂商的主要痕迹。Intel中国区总经理简安琦在接受采访时亦承认,“我们整体的业务模式将有一个变化。Intel将从一个微处理器的公司转变成为一个平台化的公司”。
为此,“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广告和创意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另外,在公关宣传内容以及渠道方面都会有一些改变。”
林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