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城邦出版集团,詹宏志一直被视为精神领袖记者从台湾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最新获悉,城邦集团董事长詹宏志已于6月15日辞任TOM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事业辖下,城邦出版控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职务,并于14日向城邦工作人员发函道别。6月15日下午2点,詹宏志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消息。
辞职与TOM.COM无关“詹宏志先生辞职后仍是城邦集团的名誉董事长和董事会成员,他以后不会负责平面出版工作了。”城邦出版集团营运服务中心副总经理叶君超说,“接替他位置的是原《商业周刊》发行人金惟纯先生。”此外,郝广才出任副董事长兼董事,何飞鹏任CEO兼执行董事,杨仁烽出任集团总经理兼首席营运长兼执行董事。 此前,台湾出版界盛传詹宏志、苏拾平等人与城邦控股方Hong KongTom.com公司派驻的高级顾问杨仁烽及主管麦田等出版社的管理人员在理念上有所不同,双方曾多次寻求理念上的调和。今年早些时候,詹宏志与同属城邦集团的格林负责人郝广才还曾经赴Hong Kong,就城邦集团的事务向Hong Kong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回台后,原先整个城邦集团成立的仓管、行销大平台还一度解散,由各事业体自行负责行销、仓管等工作。当时出版界认为这是Hong Kong方面与詹宏志达成协议。而且杨仁烽长期担任联合报系顾问,也有人认为杨仁烽将回到媒体圈再担重任。但是,后来证明都是臆测。叶君超证实,“Tom.com公司从未就城邦的运营和发展提过意见与指点。”在昨天的发布会上,TOM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王兟就詹宏志为城邦集团出版事业所做的贡献表示了感谢。
想做纯真的读者与旁观者在6月14日致城邦同仁的一封信里,詹宏志称,“我的确爱书也爱出版工作,我也选择了它作为我前三十年的职业生涯(真的,从我第一个编辑工作算起,转眼已经三十年了,吞噬我所有的青春,那真是太久了),似乎已经到了我应该轻松放下的时候,让我重新成为一个纯真的读者和旁观者,一种读书活动里最原初也最耐久的角色。 他回忆说:“1992年离开远流时,我以为我的出版生涯已经终结,我将以编书、写作以及和朋友聊天,作为隐退后的习惯与嗜好。谁知道尘缘未了,1996年初因着朋友的怂恿与我自己的好奇,让我创办了《PChome计算机家庭》以及一系列新杂志,1996年底又因着朋友的缘故合并三家出版公司成为城邦,之后一连串的奇缘奇遇,各位想必知之甚详,但那都是意外与责任,并不是我原有的追求。” 詹宏志还说,“可能是在1998年的城邦股东大会上吧?我当时就曾经向所有股东表明,请他们谅解我的别有怀抱。”
背景詹宏志拥有超过三十年媒体工作经验,曾任职于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等。詹宏志于各媒体担任总编辑及社长期间,曾策划或编辑超过千种书刊。他的11本著作包括小说评论和社会趋势报告:《城市观察》、《《两种文学心灵》、《阅读的反叛》等多种。詹宏志曾策划和监制九部电影,包括:《悲情城市》、《戏梦人生》、《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等。 2002年,城邦出版集团被Hong KongTOM集团收购,当时,城邦占有台湾35%的图书市场和40%的消费杂志市场。被收购后,詹宏志出任TOM出版事业首席执行官至今。(张弘)
相关评论:从詹宏志看知识分子如何“变身”
纵横台湾出版圈30余年的“大佬”詹宏志的最新动向就是告别了最大的出版集团城邦文化。 当然媒体对此也有反应,有人认为是上级出版集团内部斗争的结果;也有人认为詹宏志一段时间就要做一件大事来吓吓大家,退休是他的习惯性动作。 姑且不去说猜测的真假,詹宏志在记者会上以加里波第为例子,说明了自己退休的原委:当年他说一位同学互相勉励要效法意大利开国元勋加里波第,完成开国大业后,然后就拎个一袋豆子飘逸而去。他说,现在是他潇洒离去的时候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和所有台湾知识分子一样,詹宏志以文学青年的形象进入出版业。大学时读的是台大经济系,他为张大春的小说做过序,为陈映真的小说做过文学评论,替李寿全写过歌词,翻译并大力推介过国外的恐怖侦探小说。后任职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远流出版公司、滚石唱片等,担任过总编辑、社长、发行人、董事长等多种职务。 在笔者眼中,他是笔者尊敬的三位台湾出版人之首,其中后两位分别为天下文化的高希均教授和远流出版公司的王荣文先生。 从一个文学青年到一个成功出版商,詹宏志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在商业潮流中如何“变身”的标准样版。笔者并不熟悉詹宏志的所有人生历练,但可以说三个和詹宏志有关的故事。 詹宏志著作不少,涉及文学、出版、创意等诸多领域,在早期出版的一本《创意人》中他讲到了自己在远流出版公司做高阳版《资治通鉴》的经历。当时公司要出版全套高阳版《资治通鉴》,整个流程大约要花费三年,稿费以及人工非常昂贵。詹宏志最后想出的办法就是同时做一本杂志连载,可以卖杂志先收稿酬,之后再出书,一举解决了几大难题。 詹宏志1996年初创办了《PChome计算机家庭》以及一系列新杂志。2000年2月,作为创办人又创刊了第一家网路报纸———《明日报》,一年多后停刊。詹宏志可以说是台湾早期的网络趋势专家以及实践分子。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中国内地前不久兴起的博客(blog)风潮,《明日报》倒闭后詹宏志随即推出的新闻电子报(ttp://mypaper. pchome.com.tw/)其实就是最早的博客,不过时间比内地早了大概三年。 詹宏志对出版领域的各种工种很娴熟,他对“编辑”一职的认识也异常深刻。他提出:编辑工作事实上从“我为什么要做编辑”就开始了,然后才会问“我要编什么”,最后才进入“我要怎么编”。他的观点是:伟大的编辑都是伟大的沟通者,伟大的编辑都是伟大的推销员。只有在“编辑”领域实现“精耕主义”,整个出版才能实现精耕。或许他的话并不正确,但对内地出版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