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训继框架传媒、聚众、凯威点告、ACL媒体等公司之后,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广告代理商和互联网广告技术提供商好耶广告网络(简称“好耶”)近日也宣布“投身”分众传媒(Nasdaq:FMCN)的怀抱。 而一连串的收购故事,也使“收购狂人”江南春的名头随之水涨船高。
据3月1日分众传媒与好耶达成的最终协议显示,此次收购价格在2.25亿美元左右,其中7000万美元以现金支付,其余部分以增发新股支付,交易预计将于2007年3月底完成。如果好耶在一年内达到特定的收益目标,分众传媒还将向好耶增付价值7500万美元的普通股。
尽管放弃独立上市的梦想,对好耶CEO朱海龙来说多少有些遗憾,但在重重压力的背景下,被收购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对于风险投资方IDG而言,通过这次收购获得总价值约6500万美金的现金和股票,收益为总投入的50倍,这种结果自然也皆大欢喜。
最高兴的莫过于分众CEO江南春。早在去年,他就提出要把分众传媒打造成中国最大“生活圈媒体群”的计划,通过收购好耶进军互联网广告,无疑是其布局中的重要一环。
更多人则把眼光看向了未来。在连续多起收购之后,江南春和他的分众传媒下一步还会收购谁?对于酷爱写诗、富有幻想力的江南春而言,好耶显然不是句号,而更像一个新梦想的开始。
6亿美元布局“生活圈媒体群”
分众传媒成立于2003年5月。自2005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之后,财大气粗的分众传媒就开始了一连串令人眼花缭乱的收购动作。
2006年1月,分众以3960万美元收购框架媒介,在其版图上增加了高档公寓媒体资源;紧接着,分众传媒以3.25亿美元的天价并购最大竞争对手聚众传媒,进一步巩固其在楼宇电视、社区电视、户外大屏幕等领域的霸主地位;2006年6月,分众传媒3000万美元收购凯威点告,突入手机广告领域;该年8月,分众传媒又收购了影院广告公司ACL,更名为分众“影院网络”,进入了影院广告领域。同时,分众还收购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广告公司。
迄今为止,分众传媒在收购上的总价已突破6亿美元。而这些收购,也使江南春与其打造中国最大“生活圈媒体群”的梦想渐行渐近。
所谓“生活圈媒体群”,江南春3月1日再次对其内涵进行了详细解释:“广告主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的广告主模式是以媒体为中心,现在是以受众为中心”,“人的生活是有普及的轨迹,如果把广告植入他们的生活轨迹就是成功的。”
江南春指出,与人生活相关的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任何屏幕都可能成为媒介,这也正是“生活圈媒体群”的覆盖范围。分众的目标就是通过不同广告平台不断累计广告的时长,从而使产品线进一步延伸,最终实现更为广泛的覆盖。
分众传媒在完成此前的收购后,其触角已拓展至商业楼宇广告、卖场终端广告、海报框架网络、分众无线、户外LED、电影院广告等各个细分领域,基本覆盖了人们家庭以外的各个时空。
但江南春承认,在分众传媒的整体布局中,依然存在家庭电视和互联网等时空存在“空当”。收购好耶则是“弥补了其中的一个空当”。剩下的“空当”如何弥补?这一话题又引起了许多人士的思考。
分众下一步?
尽管分众传媒一直被视为互联网上市公司,但在收购好耶之前,分众其实与互联网并没有太多关系。而在收购后,分众才正式成为互联网的重要一员。
资深互联网人士谢文认为,通过这次收购,分众已经与新浪、Baidu.com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假如分众没有更多拓展互联网业务的计划,它将暂时不会威胁新浪和Baidu.com。因为新浪以品牌广告为主,Baidu.com则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产品服务为主,而分众旗下的好耶则是网络广告的专业服务公司,三家广告模式并不相同。
但更多人士还是相信,收购好耶只是分众进军互联网广告领域的开始。未来的收购依然会“很疯狂”。
国金投资顾问CEO林嘉喜认为,分众传媒在收购好耶后,不仅基本完成战略布局,还增强了为广告客户提供全方位的媒体解决方案的能力。而分众的下一步目标,就是“再找一块媒体阵地”。
美国中经合集团董事总经理张颖更直接地指出,分众如果要更好发挥好耶的价值,未来最好收购一些垂直网站,从而更好地整合资源,使好耶的价值实现最大化。
还有人士认为,知名互联网媒体、领先的视频网站以及分类信息网站都有可能成为江南春下一步青睐的目标。
“一旦实现这样的收购,江南春未来就可能打造一个全新的媒体帝国,就像默多克收购MySpace一样。”某业内人士分析认为。
除了互联网领域外,江南春的“生活圈媒体群”版图依然存在不少缺口。尽管垄断了商业楼宇、卖场等细分领域,但在其他细分领域,它的对手依然强大。无论是做路牌广告的白马公司,做列车电视的广源传媒、做公交电视的巴士在线,还是专注于航班广告的航美传媒、做酒店客房广告的百泰传媒,以及医院、校园等细分广告领域冒出的新秀,这些都可能是分众下一步收购的目标。
家庭电视更是分众急欲突破的一个“空当”。要知道,中国去年近3000亿元的广告,有近70%投放在电视传媒平台上。数字电视和IPTV的出现,无疑为分众提供了巨大机遇,但巨大的政策风险在于,这一领域对民营资本开放有限,拥有外资背景的分众传媒很难进入其中。
收购模式值得学习
通过一年间的多次收购,分众的规模不断扩大。最新数据显示,分众市值已达到42亿美元,远超Baidu.com等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锋芒直逼市值达60亿美元的Tencent,而其股价也是一路走高,在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中仅次于Baidu.com。
汉能投资董事长兼CEO陈宏认为,分众通过不断收购成长的模式值得国内企业借鉴。“分众是一个媒体平台,对媒体来说其规模性十分重要。我们可以看看国际上知名的媒体集团,哪个不是靠规模性取胜的?”
陈宏认为,国内企业偏向于自我滚动发展,对借助资本的并购并不擅长。而分众的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板。
汉理资本董事总经理钱学锋更把分众的收购模式形容为“思科”模式。
钱学锋透露,思科当年之所以能一路壮大,靠的就是不断兼并、收购新兴的网络技术公司,以替代其自身的研发、投入,硅谷称之为“思科”发展模式(The Cisco Way)。而分众采用的也是这种发展模式。
他认为,分众通过不断收购,如今已成为国内广告传媒业界的第三大公司,仅次于CCTV和上广电,目前正在朝成为100亿美元市值公司迈进。“在美国硅谷和风投界,能成为1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就是从一个‘好公司’(Good Company)晋升为‘伟大公司’(Great Company)的开始。”
不过,江南春能否将分众打造成百亿元的“伟大公司”,这一点还需要观察。
链接一
收购路线
2006年1月4日
分众3960万美元收购框架媒介
2006年1月8日
分众传媒3.25亿美元合并聚众
2006年6月20日
分众传媒3000万美元收购凯威点告
2006年8月31日
分众传媒收购影院广告公司ACL
2007年3月1日
分众传媒2.25亿美元收购好耶
链接二
分众盈利创新高
分众传媒2月底发布的截至2006年12月31日的第四季度财报显示,2006年第四季度营收达人民币5.88亿元,较2005年同期增长219.2%.其中,12月单月营收超过2.5亿元。
财报公布时,该公司股价为每股83美元,市值达到44.82亿美元,超过新浪、Sohu.com、凤凰卫视、白马等上市媒体公司的市值之和,为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市值最大的公司,仅次于Tenc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