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路线提示,天气预报提醒,节假日问候,SMS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形形色色的欺诈SMS、“黄段子”竟然成了手机中的常客。当人们打开自己的手机,陌生SMS常常令人不知所措。不良SMS是否可以规避,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些“狂轰滥炸”的陌生面孔?
烦恼,SMS有多重角色
“市交管局提示:因参加中非论坛宾客离京,6日机场高速路采取交通管制。往返机场请提前出行并绕行货运北路、机场北线、京承高速路。谢谢!电话122”———在北京生活的沈宇依旧对这条提示SMS记忆犹新,这是中非论坛期间,10086在11月5日给广大用户发出的温馨提示。
沈宇是北京某大学研究生三年级的一名学生,她每个月的话费都保持在100元左右的水平,其中SMS消费超过一半。“并不是因为节约话费才使用SMS,主要是SMS提供了很多服务,也是一种更为妥当的交流方式。”
对于为什么选择SMS作为交流方式的问题,沈宇称SMS比电话更有分寸、更为礼貌。“在收到SMS以后,可以立即回复,也可以思考一段时间再回复,甚至可以不回复,SMS显得更为善解人意。”
然而,也有烦恼。而今困扰沈宇最大的问题在于经常接收到莫名其妙的SMS———陌生人交友,各色中奖消息以及来自商场的打折信息和来自不明平台的彩铃推荐,“虽然只要不回复就没事,但看得多了总觉得心烦意乱。”沈宇说,现在,对于SMS的感情相当复杂。
含蓄,让中国人偏爱SMS
沈宇的复杂感情并非个案,调查显示,中国人对SMS有着特殊的偏爱。据了解,虽然世界上第一条SMS是1992年在英国发送成功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开通手机SMS业务已是在1998年,但中国SMS业务的发展却最为迅速。据国家信息产业部官方统计,2005年SMS发送则达到3046.5亿条,国内平均每个移动通信用户平均774条。
“悄然兴起的SMS文化应该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流行文化现象。从宏观上看,是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分不开的;但具体到社会特征上,SMS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东方文化的文化特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SMS文化不喜张扬,契合了东方文化含蓄、内敛的本质。“中国人含蓄,在涉及情感、人情的方面,往往不习惯直白表达,SMS的存在为这类问题的表达提供了一种可能。”正因此,SMS在东方社会的文化氛围中得以广泛流行。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18-24岁这一年龄段的用户中,有33.64%的消费者曾经定制过SMS服务。调查显示,SMS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占被访者的66.5%,闲聊、谈正经事和一般的幽默笑话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0.1%、59.6%和51.2%。
商机 垃圾SMS不可避免
SMS在国内占据市场的同时,技术的进步随之进行。短短几年间,SMS由纯文本的形式逐步向融声音、图片、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形式转变。
“活泼多样的形式,也让很多人嗅到了商机,欺骗、广告、色情等信息成为手机中的常客。
而相对其他传统的印刷出版和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机SMS传播不易监控。”近年,全国各地大面爆发利用手机SMS诈骗银行卡的犯罪现象。尽管在事发后的一段时间,有关部门就通过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提醒民众注意。但是仍有众多人上当中招。此外,“黄段子”也成为手机中的常客。
“黄段子”或者叫“荤段子”古今中外皆有之。《红楼梦》里薛蟠等几个纨绔子弟一起喝酒行令时,说的就是荤段子,语言还很粗俗。但古代传播途径和手段有限,这些秽言污语不会大范围流传。“如今就大不相同了,随着手机的普及,‘黄段子’开始不分场合、性别、年龄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在嘀嘀的摁键声中遍地开花,四处泛滥。”让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季建林教授忧心的是,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也用上了手机,原来在社会上流传的“黄段子”竟然也开始在学校里流传起来。
据该中心在上海10所中学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初中生中20~30%发送接受过手机SMS,高中生中比例达到40~60%。这些SMS中三成以上是“黄段子”,在有些人群中甚至高达70%。大多数学生收到这样的SMS后,还转发给同学取乐,个别人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做时尚。季建林称,长期接收垃圾SMS会造成相关的心理疾患如神经衰弱、焦虑等发病率上升,他因此呼吁,对于这种新的信息传播途径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及时、尽早建立手机媒体公众信息发布平台。”
发送黄段子要负刑事责任
对于被动接收的一方来说,“黄段子”的骚扰常常让人苦不堪言。夫妻因此反目、同事因此尴尬、朋友因此翻脸的事情时有耳闻。不过,也有人认为无伤大雅。
究竟该如何看待“黄段子”?夏学銮说:“从表面上看,发个带色的段子逗逗乐、弄弄景,没什么大碍。其实,它对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不能低估,它与随地大小便、随地吐痰等行为一样,都是不文明的表现。”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青少年司法制度研究专家张美英教授表示:“如果有人大量地发送黄色信息,情节严重,就可能涉嫌构成污辱罪,应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说到底,黄段子是一些人低级趣味的表现,要从源头上对这些信息的传播加以限制,必须做到:第一,不造;第二,不传;第三,不信。另外,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手机文明的宣传和监管。”夏学銮建议道。
SMS作用有待开发引导
“随着手机的不断普及,SMS完全可以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发挥它在社会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夏学銮指出,SMS的传播作用已经得到了应用,但需要进一步引导。
“在2003年SARS事件中,手机SMS在大众媒体沉默之时,传递了大量关于SARS的信息,有些是引导民众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些则引发出现一些群体恐慌的食品抢购浪潮。”夏学銮表示,正因此,如何使用SMS已经成为值得各界探讨的问题。
夏学銮由此指出,在应对目前泛滥的行骗、欺诈等SMS时,政府完全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将各种行骗方法和识别方式通过手机SMS的形式发送给普通民众,起到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