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eBay与Tom.com正式宣布,双方共同出资组建一家合资公司,王雷雷出任合资公司的CEO。在合资公司中,eBay和Tom.com分别持股49%和51%。两家公司都将会注资合资公司,其中eBay投入4,000万美元现金,Tom.com则投入2000万美元的财务支持。很显然,eBay为了体面退出中国市场做了一个赔本交易。
尽管惠特曼否认eBay在中国失败,与TOM的交易仅是一种战略转变。但事实是,自2003年eBay收购易趣进入中国市场后,市场份额相对于竞争对手淘宝逐渐缩小。就算互联网发展不过十几年还很年轻,但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应用,如eBay在美国或Alibaba在中国早已盈利颇丰。而eBay在中国的业务,还要进行多少次策略调整?
无法否认用人上的偏见,可能是造成eBay中国业务失败的根源。当员工抱怨“独裁者”惠特曼时,难道她从没有意识到离中国市场如此之远?eBay易趣经历了多位领导者,其中包括德国人、美国人、中国台湾人以及Hong Kong人,就是没有一位来自中国内地。而TOM的掌门王雷雷作为“本土经理人”,出任新公司CEO将是交易的关键所在。
当年,邵亦波创造了易趣并促其成长,而以作风强悍著称的王雷雷必然带来TOM易趣的新生。后者是中国互联网“营销第一人”,一手缔造了Tom.com网站无线业务的霸主地位。同样地,易趣曾经垄断中国个人网上交易市场。正是易趣的启蒙给某宝网模仿及后来者居上的机会。而eBay的接手及中盘搅局,正是造成eBay易趣落后的症结。
除了人为干扰,就是坚持走“本土化”中的不确定因素。如同其他受挫中国市场的跨国互联网巨头一样,eBay在中国的“抛物线向下”轨迹走到了一个节点。目前看来,这个节点就是从实体公司的独立运营到联合运营。而联合的目的,既归避了政策监管的风险,还加深了对中国市场的全面认识。eBay成功与否,这就是两条量化的标准线。
据社科院《2005年中国电子商务调研报告》显示,eBay在华受到本土公司的严重冲击,市场份额已经缩水到26.7%。原本一家独大的ebay易趣市场份额正被竞争对手所吞食。社科院的报告称某宝网目前市场份额高达72.2%。这说明了什么?eBay斥资1.8亿美元收购了易趣网,换来的却是中国市场的重新洗牌,高位下跌仅是竞争的原因吗?
我以为Tom.com不会回避竞争对手。因为中国市场的无线业务竞争对手数不胜数,而它能够坐大肯定有其决定性的因素。同理之,仅仅一个某宝网并非阻碍TOM易趣前进的不可逾越的障碍。最重要的是,某宝网还处在不计成本的免费推广阶段,至于垄断性的市场份额远不能与搜索之Baidu.com的情况类比。在免费与盈利之间,才是C2C业务真正的分水岭。
还有一些分析师预计,eBay易趣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经不足30%。德意志银行预计,eBay中国网站销售的商品数量不足其总商品数量的3%。eBay在中国掷下了数亿美元的投资,却无法实现赢利的目标。通过数据分析,我们看到eBay中国化运营的失败结果。而巨额资金到底扔到了哪里?广告投入?员工成本?还是网站的开支?
去年初,惠特曼曾拨给易趣上亿美元,目的就是击溃某宝网,她当时的誓言是“我们不会失败,也绝对不会退出中国”。可事实证明,eBay通过合资的形式退出了在中国的“实战”,而接手的TOM决不会无节制地花钱。况且通过Tom.com为新网站导入用户流量,本来就是一种资源互补、优化及节约的表现。姑且不算强强,但联合的裨益可见一斑。
可以预见的是,TOM易趣作为新的交易平台,将带给中国国内买家和卖家更多的在线与移动商机,促进eBay在中国市场的纵深发展。同时,将Tom.com的无线服务产品线延伸至移动商务领域。最大的问题在于,eBay易趣用户对于新交易平台的认同度。如用户在线体验,收费额度及相关服务等,直接影响着TOM易趣的成败得失。
eBay总裁兼CEO惠特曼表示:“此次合作,体现了我们为中国用户提供最佳在线销售和购物体验的一贯承诺。”但从双方公布的资料看来,eBay的资金换股与其持续的独资投入相比,还是很合算的。对于这种“赔钱嫁女”的做法,惠特曼相当满意的原因在于,TOM能够向合资公司分享强大的本地资源。而这个,才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