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去年新发手机牌照的厂家数量为20家,而先前一些手机生产的厂商已经退出了市场。而一项关于手机牌照发放退出机制的新政策已在起草中,专家预测到2008年中国手机厂商将减少到45家,一些库存严重的厂商将直接出局。
从这项预测以及目前的手机市场情况来看,国内很多新获得手机牌照的企业并没有像其预想的那样,可以在国内手机市场宏图大展;相反,由于生产自有品牌手机而相关渠道却没能有效建设起来,库存严重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很多新进入的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
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及国内手机厂商,应该通过产业链横向分层的办法,更加完善手机产业链。像电脑产业那样,通过品牌、渠道优势手机企业来推出整机产品,而其他在品牌、渠道上不具备优势的企业为其生产手机配件、代工以及手机相关设计等工作,通过优势互补来实现中国生产的手机的整体突围。
纵观中国手机市场,手机品牌企业多而杂的现状严重影响了手机产业的良性发展。此前政府相关部门为了满足许多手机厂商希望得到手机牌照的愿望,发放了大量手机牌照。大批手机代工企业加入到品牌手机的行列中来,国内近百家手机制造商拥有手机牌照,还有数百家代为加工的手机厂商(其中不乏黑手机厂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远远高于品牌电脑市场,市场集中度非常低,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过多的中国生产的手机厂商经营自由品牌手机有可能造成产业泡沫。
相比于Nokia、Motorola 、Samsung 等世界大型手机厂商,任何一家的市场份额都几乎超过了中国所有手机厂商的总和。巨大的手机市场占有率使得这些手机厂商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而多种多样的手机子品牌又能够使其形成范围经济,最终使得建设渠道、品牌以及售后服务的巨大成本得以分摊,实现单位成本优势。加之强大的技术实力,能够保证产品质量,国外手机厂商自然能够占据大部分手机市场份额。
据了解,有关退出机制的讨论从2005年底就已开始,当时有关部门就表示在3年内逐步实行手机牌照退出机制,以解决手机竞争混乱、产能过剩的情况。笔者认为,相关手机市场退出机制是通过市场机制促进手机产业链横向分层的催化剂,对中国生产的手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