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规模整治SP风暴之中,电信增值业务商(SP)哀鸿一片,一批违规SP被清理出局,剩下的SP们依然被寒冬的气息所笼罩。然而,新年伊始,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的一份通知对于久在寒风中的SP来说无异于一股暖流。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在近日下发的《关于开展电信行业“诚信服务放心消费”行动的通知》中公开表态,下令基础电信运营商在与增值业务商合作时,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忽视增值业务商的正当权益。此举虽是电信管理层校正SP与电信运营商天平不对等的和谐管理之道,但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明显的官方信号——整治SP并非整死SP。
曾几何时,SMS的巨大商机和超额利润令SP们趋之若鹜,使得SMS市场如日中天,SMS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正是迅猛发展的SMS市场才埋下了SP们惨烈经营的祸根。因为竞争的激烈,SP们的商业智慧被充分挖掘,正道的与歪道的便齐齐上阵,纷纷试图从消费者那里获得增值,一时间满地尽是黄段子甚至黑SMS(未经许可强制订阅、欺骗类SMS等)之类的另类增值服务应运而生,为老百姓所诟病,重拳整治SP刻不容缓。
正是SP们的违规行为已达到老百姓的承受程度和甚至超过了管理层的忍受限度之后,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才从2005年开始就推出了诸如二次确认等一系列整治SP的严厉措施。这轮整治在电信运营商的直接配合之下,取得了还算令人满意的成绩。但在整治过程中,也暴露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电信运营商们借整治SP之机大势发展自己的电信增值业务,把自己非嫡系的SP们往死里整,不让他们在市场上立足。这显然走入了另一个误区。
笔者注意到在这次整治SP的风暴中,电信运营商是相当地卖力,在不遗余力地执行管理层的指令之时,创造性弄出了很多狠招、猛招。在ChinaMobile推出SMS订阅“二次确认”等举措之后,中国联通毫不势弱,去年曾对SP们挥出了一记重拳——要求SP必须对其WAP、图片、音乐、查询、铃声等业务向用户提供免费下载和试用,在提供包月计费的同时,对用户提供按次或按天计费的模式。受此影响,包括Sohu.com、Tencent、Tom.com等大型SP均有部分业务遭到屏蔽处罚。不能否认电信运营商对SP的严厉举措从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净化SMS市场消费环境,但从公正的视角来审视,就可看出实际上电信运营商们已经把整治SP的运动当作了垄断SP业务的良机,试图控制整条电信产业链,收割电信增值业务的巨大利润。
在电信产业链上,至少存在着SP、CP(内容提供商)、电信运营商、消费者这样四个不可或缺的链条。SP、CP、电信运营商不能侵害消费者利益是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规范电信市场秩序的重点,但在产业链内部,电信运营商与SP、CP们的利益也必须实现平等,而不能任其中的谁利用市场支配地位,抢夺整个电信市场的利润。特别是当违规SP被基本清理出局的形势下,规范电信市场的视线不能再单一,而应在SP、电信运营商、消费者之间取得均衡。正是从这个角度理解,笔者认为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这次为SP维权的作法非常及时,也非常明智。
消费者需要SMS等增值服务,消费者对违规SP的不满并不是要取缔所有SP,而是需要一个健康的电信市场。由于电信增值业务的丰厚利润,加上电信运营商在主营业务获利的方法有限,有的电信运营商就打起了电信增值业务的主意。这个想法没错,关键是要一碗水端平,而不能厚己薄它、严以待人、宽以待己——放松对自有增值电信业务的管理要求,严格对合作经营的增值电信业务的管理要求。这种做法就不是在真心整治SP市场,而是在谋私利。
目前,SMS等电信增值服务在中国实际上还处于业务起步和消费习惯养成阶段,随着3G时代的到来,这一服务的未来发展不可限量。尤其是除SMS业务以外,很多新的应用也正快速显示其强大的用户潜力。电信运营商看中其中的市场潜力无可厚非,但不能在做大自己的超级SP上动歪脑筋,而把别的SP往死里整,如果这样,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规则,而且对于未来的电信增值消费环境也是不利的。电信运营商的垄断消费者已经不能承受之重,如果再加上电信增值服务的垄断,消费者还能承受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