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正在做些传媒研究的人,对于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平台,自然投注了不少的精力。但在我想起要对2006年的互联网做一简单总结时,却忽然蹦出了一个不太好的概念:漏斗效应。
如果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体现一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情况的话,那应该是:金钱资本+人力资本=行业产出+转移价值。
看看2006年的互联网投资,网络视频、网络交友是两个比较明显的热门话题,除次之外,WEB2.0的话题依然炙手可热。再来看看资本投入,各式各样的风险投资基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甚至不少曾经的互联网企业CEO都来做专职的VC了。而根据清科的数据显示,2006年VC在国内总投资17.78亿美元,比去年高出52.1%,即使互联网投资的下降幅度跟IT投资的下降幅度(IT投资所占比重从2005年66.2%下降到了2006年59.6%)一致,显然,2006年在互联网里的投资还是要比2005年多。这说明,继上世纪末的第一波互联网VC潮后,第二波互联网VC潮尽管有些变平缓,但在维持着。
按理说,资本进入多少以后,就该有多少产出了吧?但仅就上市而言,在2006年,除了跟VC无关的国内A股上市公司的网盛科技外,那就只有如家酒店和新东方了,可这两家公司跟互联网挨不上,而纯粹的.COM上市公司,2006年里没有上市的。不像2005年,Baidu.com一上市就一直成为市场热点。如果不算上市这样光鲜的产出,公司正常的经营收入,能在2006年像当年马云那样放出毫言“每天收入100万”的,好象没有,到是在年末岁初时,传来WEB2.0元老级企业千橡要裁员上市的消息。希望这一消息能留在2007年农历春节前。
投入产出这样一对比,好象有点不均衡,刨掉投资回报的滞后效应,按道理也该有那么一两家互联网企业去NASDAQ上市来烘托一下气氛啊。可惜,这种情况在2006年没有发生。那么,那些投资价值转移到那里去了呢,难道更多的转化为人力成本了么?好象也没听说去年有哪家企业一招就几百人的啊。
看来,2006年的现实情况是,投进去多,产出的可怜,互联网变成了一个“漏斗”。
希望2007年互联网的“漏斗效应”不再持续。但从“95%以上的视频网站将消失”这样危言耸听的预言里,我们听到的似乎还是悲歌,而不是丰收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