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少花钱,接电话不花钱”,这是一则电信运营商某资费品牌的广告语。与运营商们层出不穷的各项套餐、包月计划、话费优惠包等相呼应的,是老百姓始终没有放弃的“单向收费”的梦想。
电信业内专家指出,由于运营商的不当宣传,消费者已被引入误区。其实消费者应该追求的是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资费下降,而不是一味追崇“单向收费”。“单向”未必意味着便宜。
话费一再下降为何仍不痛快?
在消费者眼里,单向收费“等于”资费下调。多数消费者认为单向收费将明显降低手机通话的费用。另外,如果手机接听免费将大量减少SMS等联系方式,更多使用通话。从事媒体工作的沈先生算过一笔账:如果实现单向收费,以每天接听20分钟电话、每分钟0.2元计算,一个月仅这一项就可以节省话费120元。因为沈先生平时以接听电话为主,所以他觉得如果实行单向收费后,话费大多就是别人“买单”了。老百姓觉得,只有实行单向收费,手机话费才能真正下降。任何层出不穷的套餐和“畅听包”,都触摸不到资费的“最底线”。
单向收费未必等于便宜
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消费者普遍认为单向收费等同于低资费,双向收费的模式是不合理的。然而,专家指出,单向收费和低资费其实是两码事。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指出,单向、双向收费是一个国家制定的移动通信政策。
阚凯力认为,免费接听的优惠套餐,并不是“单向收费”,只不过有些运营商为了商业目的混淆概念。这种优惠就像是商场促销活动的买一赠一,使用者购买了主叫业务,运营商相应地给出接听、SMS等其他业务的优惠。在这一过程中,买变成了前提条件。事实上,运营商用消费者购买的服务弥补了“赠送”的部分成本。所以仍然是双向收费,只不过变相打折了。
而真正的单向收费,如欧洲,消费者只要入网,就可以免费接听电话,不需要任何费用和参加套餐。但实行单向收费,由于移动运营商不再向用户收取接听费用,那必然要提高拨打电话的价格。实际上欧洲移动电话虽然接听免费,但拨打相当贵。如果跨运营商打电话就更贵了,其费用是网内通信费用的好几倍。而这种费用最后都要被转嫁到消费者的身上。
阚凯力教授指出,这种“别人替我买单”的单向收费的模式,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要在真正意义上让消费者得到实惠,降低资费标准是唯一的出路。
消费者得到实惠才是硬道理
阚凯力教授认为,手机使用者特别是大部分低端用户需要手机资费实质性降低,而不是收费模式的改变。
电信研究部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实际上,单向收费模式必将造成竞争主体间实力差距拉大、运营商之间的利益关系复杂化等问题。例如,目前ChinaMobile的客户明显多于中国联通。若实行单向收费,联通向移动结算的费用将大大增加,增加的成本负担很有可能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单向收费同时还阻碍了有效的竞争,因为这种高额的结算费用,造成了不同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壁垒。大的就越来越大,小的就越来越小,欧洲通信市场这种趋势就很明显。
所以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无论运营商出于什么目的,最终的结果都是应该让消费者得到实惠。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