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广东点燃的手机单向收费之火已经迅速蔓延到了北京,包括沈阳在内的全国其他地区也在翘首以盼。虽说这一举措被赋予了打破政策坚冰的符号意义,但细细思量,消费者却发现,欢天喜地盼来的所谓单向收费,却只是“套餐”而已——在规定时段、规定地点、打完规定时间,完成规定的所有彩信、彩铃等附加服务后才能享受到的一种东西。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手机单向收费的呼声总是不绝于耳。如今推开的却仅仅是一条“门缝”。这种所谓的单向收费,成了考验消费者们智力的一道算术题:——参加套餐是消费者享受手机单向收费的前提,而套餐又有种种限制……究竟该不该换用新套餐,能占到套餐便宜吗?
能。但你将每个月的通话时间精确平均地控制在套餐规定的分钟里面。一旦少于规定时间,肯定吃亏;多于规定时间,还得按照合同掏高于套餐价值的通话费。精明些的消费者们马上就明白了,如果不加入“套餐”的前置条件,单向收费仍然只是纸上谈兵。所谓单向收费,无非是运营商“旧瓶装新酒”的游戏。
有人说,这种套餐消费方式更像商场的打折返券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购买变成了前提条件。事实上,运营商用消费者购买的服务弥补了“赠送”的部分成本。所以仍然是双向收费,只不过变相打折了。
面对高额的通信费用,消费者一直希望改变双向收费的现状,公平地讲,近几年移动通信资费的确在降低,但远没有低到合理程度。单向收费都“渐进”十年了,还是不彻底,其根本原因在于垄断。如果电信业竞争很充分,问题就会变得简单,即使技术上再难也会很快实现。
抛开垄断因素不说,国内电信市场的复杂环境,也是影响单向收费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
据悉,中国现有资费标准是照顾了固网运营商的利益的,这从固话和移动电话通话时的不同资费标准可以看出。如果实现单向收费,会大大削弱固网运营商的竞争力;其次是ChinaMobile和中国联通之间的利益平衡,整个竞争格局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第三,网间结算的计费方式若全面实行手机单向收费,固网用户肯定要支付额外的话费。正因于此,单向收费的脚步才一直在缓慢前行。
国内电信市场的环境,计费系统的现状,以及政府对电信运营商的宏观监管,都注定了单向收费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当然,作为消费者,我们也必须明了,经济规律告诉我们,电信资费总的趋势是越来越低,但永远都不会有免费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