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时代,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是互联网产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本报张顺顺
2006年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可思议的变化,诸多互联网应用让人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但繁荣的背后仍掩盖不了其表面下的不安全因素,“让全球网络更安全”这一世界电信日主题更是让全世界的网民们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
维护网络安全刻不容缓
当今,互联网给大众生活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计算机病毒、各种有害信息、系统安全漏洞和网络违法犯罪等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日渐突出,如何保障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主管部门、企业界和广大用户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网民用于上网的电脑有70.1%在最近半年内受到过病毒或黑客的攻击,同时,部分SP在利益的驱使下,把不良信息放到移动信息网上,供手机用户下载或浏览。此外,各种垃圾SMS的发送者已经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宁权、通信自由权和消费自由权。在问到为何不进行网上交易的时候,有61.5%的网民指出是因为担心网上交易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的原因,另有28.2%的网民表示担心隐私受侵犯。
在网络带给大家方便与舒适的同时,网络的各种弊端与危害却如影随行,对广大网民造成多方威胁,使广大网民不能安心地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6月30日,中国的网民总人数为12300万人,其中18-25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占到38.9%,而18岁以下的网民占到10.1%。由此可见,青少年网民是目前中国网民的主体。
而处于这一阶段的青少年的价值观尚不成熟,自制能力、辨别能力还比较欠缺,他们通过网络了解大千世界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互联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成了青少年精神世界的污染源,不利于构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这不仅严重影响和危害了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还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
构建网络安全的“防火墙”
其实,无论是遏制网络陷阱、不良信息传播还是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空间,都亟需加强治理网络在内容上、技术上和信息上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健康延伸拓展,这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抢占全球经济、科技和文化竞争的制高点。而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也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特别是虚假、色情等不良信息的传播、泛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极大地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为了保持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倡导绿色网络文化,构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2006年2月21日,由信息产业部牵头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该活动要求通信、互联网行业监管部门、电信运营企业、互联网企业等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到净化网络环境的活动中来,共同构建健康的绿色网络环境。
2006年3月份,为了响应中国国家信息化产业部提出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工程,中国电信主动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网络遍神州工程”活动,对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展开专项治理,清理非法互联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并配合政府部门依法打击故意为淫秽色情等有害网站提供接入服务的业务提供商;加大对绿色上网应用内容的建设,大力推广“绿色上网”业务;积极倡导“绿色小灵通文化”,提供健康、向上的SMS信息服务;通过技术屏障大力推进绿色上网工作,有效过滤数百万不健康的网站;对社会公共互联网服务场所进行规范管理,加强“中国电信绿色动力网吧联盟”的建设工作,把“绿色动力”网吧打造成让政府放心,让社会满意的文明、健康、安全的公共互联网服务场所。
同时,业界也掀起了文明办网的风尚,例如,6月19日,新浪、Sohu.com、网易、TOM、Tencent、盛大在线等十三家增值电信业务服务企业联合签署了《移动信息服务企业自律公约》。
齐抓才能构建健康安全网络
“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开展以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信息时代,构建一个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是互联网产业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同时,健康的网络环境也是信息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例如,中国电信积极倡导绿色网络建设,推广“中国电信绿色动力网吧联盟”以及一系列的校园宣传活动,进一步深化绿色网络环境建设,从接入、应用、服务等多个角度为网民塑造了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绿色、更优质的网络“家园”。
当然,一个和谐、安全的网络环境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此次“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将涉及互联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多个领域,内容覆盖治理网络环境工作中的政府监管、企业服务、行业自律、群众参与等多个环节,将通过强化政府监管、开展宣传教育、引导行业自律、倡导绿色文明的网络行为等多种方式,协调统筹和继续深化互联网行业管理的各项工作。
该活动规范互联网及相关信息服务市场秩序,按照“谁经营、谁负责”的原则,增强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促进信息服务大行业的健康成长。同时,引导和帮助广大网民培养健康上网的习惯,保护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
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网络环境的长效机制和有效途径,一定能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