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想获得快乐,写博客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新浪网副总编辑 侯小强
-记者手记
真没想到,采访侯小强会让我觉得很累。一是采访的环境相当恶劣,在五星级酒店那样一个熙熙攘攘、充满亢奋和躁动的公共休息室内,人来人往,手机的彩铃此伏彼起,让人根本就无法安心说话。二是采访的时间相当紧张,只有在正式活动开始之前的短暂间隙。再说,人家是来参加《假日100天》一个盛大颁奖活动的,冷不丁被我截住硬要人家接受采访,便多少有一种不得已应付的无奈。好在他的职业精神相当可嘉,一按博客这个“按钮”就立刻文思如涌,不一会儿,我们就进入一种对所处环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职业轨道,沿着博客这个话题一路小跑,总算在大会正式开始之前完成了我们的话题。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精干、直爽,并且相当自信。
侯小强是新浪网的副总编辑,人虽年轻,工作上却相当老到。最早吸引我的是他在南方一次会上放出的“狂言”,他说:“1亿个博客发生买卖和交易会创造多少价值?两个人之间10元,1亿个人一天可能就会创造10亿元人民币,一年则可能3000多亿元人民币。等到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博客就会创造出真正的商业价值。”
这可能吗?互联网真的能创造出此等奇迹吗?
我相信目前无论是开博还是读博的人,大多都只是把博客当成自己的精神家园,满足各自的倾诉欲、交流欲、作秀欲乃至偷窥欲、发泄欲等等,大多数博主并没有商业的目的,侯小强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了多方的强烈关注。
面对我的疑问,侯小强说:“这只是一个比喻,是画了一幅画。我觉得博客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前景和图景,那么它就是我描绘出来的一个图景。至于它会不会成为现实并不重要,因为互联网永远在创造奇迹,永远会超出你的想象……”
这样一幅图画当然不是随便就能画出来的。自从方兴东博士把blog(博客)这个概念引入中国,到现在已经有五六年的历史了。随着新浪博客的高调进入,今天博客在中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影响力和庞大的数量。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去年8月底,博客作者已达175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侯小强画的这幅图画就会变成现实,甚至还会远远超出他的想象。
新浪网的博客是靠名人来吸引人眼球的。有人调侃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说他在搞名人博客这件事上有点像房地产商,先把房子钥匙塞进名人手里,再转身对外面排队的群众高喊:“快进来吧!和偶像们在一起!” 按陈<!>彤的安排,从2005年10月开始,副总编辑侯小强便开始了他的“南征北战”,努力说服名作家、艺人、名导演、媒体大腕入住新浪博客,如果谁不会用博客,他还派人去教。
也不管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半推半就的、或者迷迷糊糊的,反正一时间是明星荟萃,大腕云集,新浪网的名人博客着实火得不轻!点击数翻着跟头地往上升。虽然侯小强一再强调这是总编辑陈<!>彤的功劳,是他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我知道,这其中,侯小强功不可没。
有了名人的带动,一个个草根博客也相继火爆。博客像是网络江河中的一股强大的漩涡,一群又一群人被疯狂卷入,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私人写作交流空间……
侯小强说:“博客是两个层面的东西,首先,每个人都通过写博客体验到了写作和交流的快乐,我们今天写博客的每个人是在记录我们的私人生活,也是在记录我们的历史,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一幅图景:若干年后,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当我们离开这个人世,我们的子孙后代去看我们,回味我们的时候,就会从这个博客上看到他们的祖先生存的种种状态,实际上也是各色的私人史。这是一个中国所有的人都在写史的年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博客就是一个浩大的、全民的电子博物馆,或者叫私人史的电子博物馆。”
我们的访谈就从这里开始——
记者:现在有一种说法叫私人记录。
侯小强:对,私人记录。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在博客上披露他的生活与生存状态,他的瞬间,他的当下。但到了很多年之后,很多人共同组成了这个中国私人史。实际上也是这个社会最细微、最直接、最全面的一个生活图景。所以我觉得,它确实是一个浩大的东西。
记者:你在说服那些名人加入新浪博客的时候,让他们从不知到知、再到积极参与,你觉得你在这个过程中最得意的是什么?
侯小强:最得意的第一就是我们这个团队的执著。因为有的人不是你第一次说服他就答应的,有的是第一次答应了但他不写。
记者:有些人是不是会认为让他开博客是在给他找麻烦?
侯小强:是。很多人都是这样。首先他们会问:什么是博客?不知道。第二,能不能坚持写下去?第二点让我比较得意的是,我们从来没有答应替什么人去写这个博客。因为有些读者怀疑名人博客是新浪的人在替他们写。而事实上我们绝对不会去帮他们写。为什么呢?第一,工作量太大,你想想,我们邀请了那么多人,每个人都弄。我们只有两三个编辑。再就是他如果不自己写的话,他就没有归属感。因为网络是他精神的家园。他没有归属感的话,这种写作和交流所带来的快乐他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们就坚持两点:不写的人就让他“游水”,写的人如果有一段时间没写的话,我们就会给他打电话,问他最近为什么没写?他就赶紧写一下。慢慢的,就是在这样的督促下,他们坚持下来了,我们也成功了。
记者:像点击率第一的徐静蕾,是一开始你们说服她开博她就愿意的吗?
侯小强:刚开始所有的名人都需要一点时间来说服。
记者:我觉得你们最聪明的一点是,开博不一定要找大作家,文笔好不好不重要,而是这个人的知名度、号召力和亲和力更重要。
侯小强:其实最开始我们的博客计划邀请的是IT业界和各个行业的专家,他们都是能写的。那么后来我们邀请了作家余华、吴晓莉、吕邱露薇,都是既有名又能写的人。后来我们就觉得,因为博客这个东西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属性和定义,它可能是可读性很强的一篇文章,也可能就是个人私生活一种记录的流水账。
记者:就是说,大众关心的取向在哪你就朝哪个方向去找?
侯小强:是。
记者:那么徐静蕾怎么会一下子就脱颖而出,点击率就第一了呢?
侯小强:我觉得第一她很努力,每天都在更新;第二她的语言很亲和,虽然不是文学化的言语,但是很亲和,能让大家感受到一个不同于电影、电视上的她。第三是她学会了利用传媒上的一些技巧,比如她搞有奖“抢沙发”,搞征文做邻居,谁写征文就可以和她做“邻居”,她通过博客有意无意地爆料等等,她对传媒应用得比较娴熟。
记者:有人说,现在博客最受关注的有两种人,一种是像徐静蕾这样的演艺界明星,另一种就是像韩寒、白烨这种敢放狂言、挑衅一些传统观念的人。
侯小强:这样说不是特别准确。因为韩寒虽然批评别人,但他最主要的还是在提出自己的想法。
记者:你们会不会有意地挑起一些博客之间的冲突作为卖点?
侯小强:这绝对不可以。我举个例子来讲,韩寒和我们是很好的朋友,白烨更是多年的好朋友,我们是不会去做这样的事的。
记者:那么你们对博客上的内容有没有一个掌控呢?还是完全的任其自然?
侯小强:当然有掌控。比如你在博客上的语言有过分的、有违法、违反道德的,那我们就会删掉,不和你商量就删掉。
记者:那是不是说,所有人上博客的东西你们都要先看一遍?这不可能吧?
侯小强:我们有两套监控的体系。一种是技术上的,如果你用了大量色情的词汇,你根本就发不上去,我们有拦截系统,再一个就是我们有人工,我们有几十名“网络警察”在日夜不停地审稿,就把绝大多数的不好的东西过滤掉了。
记者:那你觉得你们做这个博客最困难的地方是什么?
侯小强:就是说,新浪博客的这种访问量和加入量永远在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我们在很多时候要不断地去追加投入。
记者:现在来看,名人博客做得比较成功。那现在新加入的人还多吗?
侯小强:多啊!每天都在增加。像一些大明星、作家,还有海外的人,每天都有。
记者:我看在新浪网上开博的手续很简单,每个人随时都可以免费开博。如果有一些名人开博了,你们都会知道吗?
侯小强:这分两种。像我们邀请的这些名人我们当然知道了。另外有很多名人开博并没有用他们的真名字,都是默默地开了,用最普通的名字开了。我们曾经邀请过一位非常著名的人,他说他已经开博了,但是没有用他的真名字,这样的人有很多。
记者:在邀请名人加入博客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侯小强:从刚开始邀请他们写,然后不断地督促他们写的这个过程,我觉得有点像地主逼租子的感觉。比如说,有的人一连四五天没写,我们就会很紧张,连忙打电话问他为什么没写?他就会说不好意思,最近人在国外等等,马上就会写。如果他还没写,第二天我们就会再上门“逼债”。
记者:也许有些名人对电脑网络不是很熟练呢?
侯小强:我们会派专人去教。
记者:你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言论,就是将来博客一年能创3000亿元人民币的商业价值,你怎么解释这个说法?
侯小强:那是我在《广州日报》一个培训班上说的,这只是一个比喻。我觉得博客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前景和图景,那么它就是我描绘出来的一个图景。因为互联网永远在创造奇迹,永远会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还比这个更庞大,也许比这个还小,不好讲,而且它的营利模式、商业模式也会是多种多样的。
记者:但你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的交易如果是10块钱来比喻,我不明白,这两个人用什么方式来交易?
侯小强:我们提供了一条物流系统,提供了一条交易渠道。打比方说,你有一个珠宝想卖,你就可以在博客上张贴出来。另外一个人就可以说,我要买这个珠宝。现在的博客还是一座一座的孤岛,那以后我们可以有两个博客之间的交流工具,有信息交易的平台。这个人卖出,那个人就可以买入。
记者:如果这仅仅是一个概念上的炒作当然可以,要进行实际操作的话,你怎么能相信他的珠宝是真的呢?现在的网络诈骗也好,人们的诚信度也好,这种网上交易是很难做到的。
侯小强:这就需要我们的信用制度,法律的监管度,支柱体系的成熟度等等,当然它需要一个过程。我为什么描绘这个图景,尤其在国外,最大的互联网就是交易,那么在国内的Alibaba,它就是做电子商务的,它号称一天的交易额是一千万,那么它一年的收入是多少?所以说这些都是有可能性的。
记者:据你所知,现在在新浪开博的人中最大年龄的是多大?最小的又是多大?
侯小强:我知道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头,而且是实实在在地每天都在写。八十多岁的就更多了,我的许多八十多岁的朋友,他们每天都在写。像原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韶华先生,他每天都在写,他就是八十多岁,就用他自己的名字。最小的多大我不太清楚,但我知道有一些家长在以孩子的名义开博,那可能就是刚生下来的。但我知道有不少小学生也在写。
记者:是不是可以说现在新浪博客在新浪网所占的分量是最大的?
侯小强:是新浪网最大的频道之一。
记者:我觉得开博了以后,就好像养了一个宠物一样,就老得去关照它,要不它就饿了,老要去喂它,就有了一种牵挂。它既有一种吸引力,也是一种包袱吧。
侯小强:这在于你怎么看了,你要把它当成包袱它就是包袱。
记者:这也要看开博的这个人的心情。每个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
侯小强:还有交流的欲望。因为博客不仅仅是一种单向的写,还有一种很强的互动性。
记者:你在新浪网做这个博客之前还做过什么?
侯小强:管过我们的房地产、汽车、社区、读书等等,都管过。
记者:你自己有一个博客吗?用的什么名字?能公开吗?
侯小强:我有,但没用我的名字,至于用的什么名字,我不想公开。
记者:你是做这行的,那么你开博客是不是与一般的人开博客不一样?
侯小强:一开始是一样的,我想做个实验,结果我发现我会上瘾。因为会有很多陌生人跟你打招呼,加你。我记得模特瞿颖留言说,我特别喜欢你的文字,能不能加你?还有一些很好的朋友,他们不知道是我写的,还给我写留言。特别有意思!
记者:匿名开博是不是有一种隐身的快乐?除了你本名的这个人,还有叫另外一个名字的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动着,是那么一种感觉吗?
侯小强:我觉得它还是在写我,只不过是匿名在写我。
记者:你们现在有多少工作人员在做这个博客?
侯小强:十几个人,都是年轻人。
记者:那你们这个博客的经济效益从哪来呢?
侯小强:现在还很少。主要是投入。
记者:你对那些还没有开博的人有什么话要说?你希望他们都参与进来吗?
侯小强:如果你想换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想获得快乐,写博客就是最直接的方法。
记者:那有人会说,我不会写东西,怎么写博客呢?
侯小强:写博客不存在会不会的问题。因为它没有一个定义要怎样写,更不需要八股文式的规定,就是一个很随意的写作。
记者:每个人在博客上写的东西,仍然是属于他个人的呢,还是一旦上网就属于你们新浪网了?
侯小强:仍然是属于他个人的,不过新浪有权使用。
记者:看博客的人是不是年轻人多呢?
侯小强:不一定。我跑到全国各地,我发现大部分都是社会主流的人在看,并且在写。
记者:是不是说,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但有些人的心灵却依然是封闭的,他需要释放内心的一些东西,也需要交流,需要以他本身角色之外的一种角色去交流,换一种身份去交流?
侯小强: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