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了孩子,各种妇幼用品推销电话就纷至沓来;刚买了房子,房地产中介便上门询问何时卖房;甚至在驾车时会遇见和自己的车辆外形、车牌号一模一样的“克隆车”———近年来,个人信息被泄漏事件频频发生。一方面,老百姓个人隐私信息得不到有效保护,另一方面,社会征信体系却不能获取大众支持,难以开展工作。
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建议,应尽快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并完善相应法规,建立信用业监督机构,形成个人、企业的“诚信身份证”,这样,既能建立社会诚信体系,又能保护隐私信息不随便泄漏。
个人信息泄漏危害多
“我的手机号码你们上网一定能查到!”近日,记者采访一位从事表演工作的“明星”委员时,他这样告知。
受到个人信息泄漏之苦的远不止这些公众人物。去年上海市民顾先生莫名其妙接到多张电子警察罚单,经调查才得知他的车辆信息被复制,导致车辆被“克隆”。
赵宇梓委员表示,中国目前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处于空白,有些机构甚至将个人信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导致信息被泄漏方蒙受损失。
张学东代表介绍说,目前中国法律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基本属于“间接保护”。目前中国有关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社会诚信体系难建立
谢克昌委员表示,如今要掌握他人信息已不是难事,但人与人之间搭建“诚信”桥梁则迫在眉睫。彭磷基委员表示,在某些部门的管理下,个人信息无任何保护措施。如果连公共管理部门都信不过,老百姓还能相信谁?
互信机制难建立导致社会公共诚信管理体系难建立。童石军委员表示,一些信用机构本身不讲诚信的问题严重威胁社会经济、金融秩序的安全与稳定。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个人信用数据难以收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信用制度法律法规缺位,对个人隐私信息和可以公开的信息,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保护;另一方面信用机构难以开展工作,直接制约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诚信体系呼唤制度保障
“评价一个国家是否文明诚信,标准不是看到发生了多少不道德、不诚信的问题,而在于这个国家如何对待和处置这些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有无严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机制。”李利君、李汉秋委员建议,中国有必要尽快建立适合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公共诚信管理制度,失信行为一旦被数据库记录,就会使其在个人就业、住房贷款、办理保险、使用水电气等社会生活各方面付出代价。
童石军委员建议,设立信用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迫在眉睫,“信监会”作用在于尽快推动建立统一的征信数据库,并对信用业机构进行监督,防止个人信息在采纳收集中被泄漏。
(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